【部门解读】《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解读

    发布时间:2021-09-06 17:41
    【字体:打印

    一、 制定背景及总体考虑

    《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根据《中共滁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研究制定的,旨在体现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是宏观性、指导性规划,也是滁州未来五到十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纲要》结合我市实际,谋划重大战略,部署重大任务,确定政府工作重点,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各领域专项规划,县(市)区规划和区域规划提供方向、目标并留有空间。

    二、起草及征求意见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制定了规划编制实施方案,建立了“1+1+45+2”【1个总体规划、1个国土空间规划、45个专项规划、2个区域规划(滁宁一体化、西部大工业基地)】规划编制体系。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自2019年6月启动,2020年1月,委托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作为我市规划纲要编制机构,先后深入各地开展调研、召开各类座谈会近20次,聚焦“十四五”发展的重点领域,开展了长三角一体化、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等50个专项课题研究。同时及时了解长三角城市特别是南京、合肥、芜湖、马鞍山、扬州等周边大中城市规划目标设置、重大项目安排、重大平台布局和重大改革举措等。在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于7月份形成了规划基本思路,9月份形成纲要初稿,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组织相关专家和部门先后进行了10余次专题研讨,10月份形成纲要征求意见稿,征求了市有关单位和各县市区意见,在充分吸纳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召开后,起草组认真学习、领会各级会议精神,紧密联系滁州实际,把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准确贯彻到规划之中,形成《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市政府就《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先后两次下发县市区政府、园区、市直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并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意见建议。2021年1月4日,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纲要(草案,送审稿)》,1月13日,报请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后,正式形成了《纲要(草案)》;4月27日正式印发并挂网公示。

    三、框架结构及主要特点

    《纲要》文本共16篇、69章,内设指标、项目等专栏27项,总计9万余字。

    第一部分为第一篇,认真总结“十三五”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现代化新滁州建设新发展阶段,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和“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战略和主要目标。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篇到第十五篇,总体上按照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内涵组织,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14项重点任务。一是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增长极;二是着力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的创新滁州;三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滁州;四是持续拓展市场空间,勇当新发展格局的安徽排头兵;五是加速推动数字化赋能,打造具有区域领先优势的数字滁州;六是健全完善高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安全便捷的通达滁州;七是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设富有强劲动能的活力滁州;八是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安徽乡村振兴示范标杆;九是深入挖掘新型城镇化发展动能,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十是精心描绘绿色发展画卷,打造山清水秀的绿色滁州;十一是提升扩大开放水平,打造合宁双城都市圈的开放新高地;十二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十三是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更高水平的文明滁州;十四是全力营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打造和谐善治的平安之城。

    第三部分为第十六篇,就规划实施提出主要保障措施,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二是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四、发展定位、目标及亮点

    发展定位。“十四五”规划是未来五到十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编制规划的前提就是要把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指示精神、作为规划编制的总依据和主线,贯穿在规划的全过程,作为规划指导思想,并提出未来滁州发展定位。滁州市“十四五”规划指导思想在延续国家和省基础上,提出滁州要高水平打造新兴产业发展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样板区、美好安徽先行区,高标准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奋力在实现“两个更大”中走在全省前列,为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发展目标。总书记指出,发展是基础,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滁州目标,辩证分析我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清晰描绘出滁州未来发展蓝图,鲜明提出“5688”的发展目标,建设“十个滁州”,以积极的目标取向动员、引领全市稳中奋进、争先进位。关于“5688”目标。主要以定量表述为主,即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00亿元、人均GDP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的80%以上、冲刺全国城市前80强“5688”发展目标,既是对“十三五”时期“543”目标的衔接,又是站稳和巩固全省第三,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拉升标杆,实现“十四五”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关于“十个滁州”目标。主要以定性表述为主:规划纲要提出重点打造实力滁州、活力滁州、制造滁州、创新滁州、绿色滁州、数字滁州、通达滁州、健康滁州、法治滁州、文明滁州“十个滁州”。这“十个滁州”,以践行新发展理念为主线,包含了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要方面,贯彻了“十四五”时期全国全省发展的大方向、大战略,也与滁州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一脉相承,突出我市发展最重要、最迫切的几个方面,是对全市未来五年发展目标任务的概况和凝练。

    《纲要》亮点。

    (一)提出加快“一区一基地”建设,谋划了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具体抓手。把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机遇和首要任务,提出加快东部大江北协同发展区与西部大工业基地为主体“一区一基地”建设,努力开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在东部大江北协同发展区上,提出加快推进“7+7+2”重点板块建设,全面提升7个省级经开区【滁州经开区、苏滁高新区、滁州高新区、来安经开区、琅琊经开区、南谯经开区、全椒经开区】综合承载能力,促进7大新区新城产城【天长金牛湖新区、汊河新区、高教科创城、原创科技城、明湖新城、琅琊新城、全椒新城】融合发展,在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新型功能区探索建立产业协同发展、科技协同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保共治等一体化新机制;抓住“3+N”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和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政策,谋划建设六合—天长、浦口—全椒新型功能区,深入推进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西部大工业基地:做大做强硅基材料、盐化工、凹凸棒等重点产业,做大做强凤阳、定远、明光省级以上园区,更好承接长三角特色产业转移,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样板区,打造“中国水性涂料之都”、千亿盐化工产业基地和千亿硅基材料产业基地。

    (二)提出打造“三区四城一带一基地”,构建了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主平台。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三区四城一带一基地”主平台建设【“三区”是指市经开区、苏滁高新区、滁州高新区;“四城”是指滁州高教科创城、滁州原创科技城、天长人才科创城、来安水岸科技新城;“一带”是指天长、来安、琅琊、南谯、全椒构成沿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一基地”是指依托凤阳、定远、明光非金属矿资源优势,建设新型材料集聚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总数新增50家,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

    (三)提出构建“6+10”先进制造业体系,形成了建设制造滁州的雄厚支撑。稳固制造业支撑地位,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聚力实施“千百十”工程,瞄准“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十亿项目”目标,力争智能家电、先进装备、硅基材料、绿色能源、新型化工、健康食品等六大产业产值均超千亿元,培育20家以上百亿级龙头企业,招引200个以上10亿元工业项目,全面提升产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在六个千亿级产业基础上,培育壮大智能仪器仪表、轨道交通装备、新型功能纺织材料、凹凸棒基新材料、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等10个以上百亿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6+10”先进制造业体系。

    (四)提出“一河两湖一山两城”建设工程,描绘了山水亭城秀美画卷。彰显滁州中心城区山、水、城特色,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实施以琅琊山、北古城、南新城、清流河、明湖、西涧湖为品牌的“一河两湖一山两城”建设工程,把清流河打造成滁城的绿色滨水风光带,让明湖、西涧湖尽显水韵风情,把琅琊山打造成“滁城之肺”“滁城之魂”,让北古城再展历史文化风貌、南新城充满现代气息。

    (五)提出争当全面深化改革先行者,明确了新时代滁州改革开放的使命担当。坚持抓小岗促全市,更大力度争创改革品牌,提出创建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医保综合监管示范市、林长制示范区先行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等改革目标,着力打造全国地方改革样板地,力求更多“滁州试验”变为“全国经验”。在农村改革上:以国家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牵引,研究制定我市具体实施方案,深入谋划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坚持把产业振兴放在首位,着力构建“1+5+6”现代农业发展格局,重点支持脱贫地区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市共谋划安排乡村振兴项目869个,已投入资金3.25亿元,其中产业项目资金占58.2%,申报明光艾草产业创建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在放管服改革上:开展营商环境“双对标”学习提升专项活动,着力打造“亭满意”服务品牌,持续完善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地图,探索“容缺办理”“承诺审批”等新机制,全市行政审批事项平均承诺时限再缩短20%。落实好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市级涉企收费清单动态调整压缩至57项、降幅57.1%。

    (六)提出实施民生幸福十大工程,展现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具体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实施民生幸福十大工程【政务便民、就业富民、教育兴民、医疗卫民、养老助民、体育强民、扶弱暖民、文化惠民、住房安民、平安护民】,通过细化民生领域发展目标,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鼓励就业带动创业,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加强职业培训,完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多措并举提高居民收入。到2025年,力争完成各类创业培训1.2万人,通过开展创业培训实现成功创业达到800人。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基层成长计划和万名青年见习计划,确保应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达到90%以上。开展就业帮扶,促进困难人员、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围绕补齐民生短板扩展公益性岗位,每年开发2900个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强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基础教育优质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教育全面发展。到2025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6%;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总体协调,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毛入学率达99%以上,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建设省A类中职学校1所、省B类中职学校5所。初步建成链接全省及长三角优质企业资源,集 “产教研创办”一体的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现代化职业教育产学研基地,在校生规模达10万人以上,每年为全省乃至长三角培养输送约3万名高技能人才,提供20万个培训岗位。加快建设健康滁州: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全周期守护人民健康。着力构建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预防保健健康管理服务,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到2025年,城乡每万名居民全科医生数达到3.5人,每个乡镇卫生院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村卫生室有1名以上合格村医。积极应对老龄化:重点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推进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市创建,增加养老供给,建设老年宜居社会。建立健全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4.6个,实现城乡社区托育机构全覆盖。优化老年宜居环境,推进老旧小区、已建成居住小区补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高新建城区、新建小区养老配套服务设施比重,实施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城乡统筹、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积极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拓展社会救助服务内涵,形成“物质+服务”和“智慧救助”的救助方式。提升社会保障居民服务能力,全面发行社会保障卡,到2025年,持卡人数超400万人。

    五、保障措施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把加强和完善监督体系融入规划实施之中。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政治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激发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

    二是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财政、投资等政策对市发展规划实施的保障,形成政策合力。在改革开放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和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治理等重点领域,研究提出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政策保障、考核监督机制,更好履行政府职责,最大程度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推动建设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的强大合力,确保目标顺利实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