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3-01-10 00:00
    【字体:打印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12月17日在明光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杨甫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321”工程[1],以“五个年”活动[2]为抓手,破难奋进,狠抓落实,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8.6亿元,增长2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亿元,增长19.7%;固定资产投资74.5亿元,增长2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亿元,增长17.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09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90元,均增长18.0%;城镇登记失业率3.2%,低于滁州市下达的4%控制目标;万元GDP能耗下降和COD、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削减量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一)项目建设呈现新亮点。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以投资的强劲增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今年以来新谋划编制千万元以上项目42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0个,审批、核准、备案各类项目210个;争取中央及省投资项目50个、投资2.48亿元。组织集中开工活动7次,集中开工项目70个,总投资48亿元。纳入省“861”项目库项目27个,完成投资26.8亿元;列入滁州市“60项重点工程”的福友汽车离合器项目一期工程基本完成,投资4.6亿元的鲁山风电场项目正在快速推进;列入滁州市“661”行动计划的10个亿元项目均已竣工投产。

    (二)工业经济实现新扩张。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大力开展“工业经济扩张年”活动,工业经济支撑力不断增强。数量和规模同步增长。今年以来,全市新建、扩建工业企业项目113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5.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3家,比年初净增15家,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0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23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5亿元,增长23.7%。创新和创优同步推进。在推进企业创新上,制定出台了《明光市科技创新奖励办法(试行)》,支持浩淼消防、三友电子等59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共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7亿元;帮助恋尚你食品、三超药业等企业组建滁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榄菊日化等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组织明光酒业、永言水产、留香泵业等企业与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帮助企业申请专利246项。在促进产品创优上,采取一企一策、定点帮扶、专业指导等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名特优商标注册和品牌创建,全市知名商标以上品牌总量达37件。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严格落实工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规上企业综合能耗、用电量等指标的跟踪监测,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节能、减排、增效。

    (三)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坚持高位推进,突出招大引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提效年”活动。今年以来,全市共引进项目54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7个,协议引资404.3亿元,到位资金160亿元,增长52.1%。领导带头招商。把160亿元引进资金和47个亿元以上新引进、落地项目的目标任务,分类分解到14个招商小组,明确牵头市领导和牵头单位、成员单位,市几个班子领导带头“走出去、请进来”,频繁出击,不断掀起招商热潮。借力节会招商。相继举办了明光市企业界2012年新春联谊会和明光籍在外老乡新春座谈会,先后在浙江玉环、上海松江、江苏无锡、浙江义乌等地成功举办明光投资环境说明会,推介一批重大项目,四次投资环境说明会现场签约项目37个,协议投资93亿元。鼓励以商招商。聘请明光酒业、三友电子、榄菊日化、锐创工贸、福友汽配等公司有实力、有影响、热心招商引资工作的人士为市委、市政府招商顾问,对招商顾问实行授权,委托招商,以奖代补,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招商引资新格局。

    (四)园区建设实现新跨越。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实施项目带动、加快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和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基地,大力开展“园区建设跨越年”活动。抓扩容。完成工业园区新扩区5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20平方公里起步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同时,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产业特色,加快推进乡镇工业集中区扩容。抓配套。今年以来,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资金3亿多元,新扩区“两纵两横”5.4公里道路建成通车,经5路、经8路延伸工程加快推进。返乡创业园在完成500亩规划的基础上,一期100亩项目加快实施,新建的5栋厂房竣工。市工业园区建成“九纵四横”路网,完善了供水、供电、排水、排污、通信、有线电视等管网设施,开发面积达13平方公里。抓增效。加快项目签约、开工、建设、投产进程,目前入园企业总数达190家,其中投产企业97家。预计全年市工业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亿元、税收2亿元,分别增长30%和43%。加快推进苏巷工业集中区和涧溪凹土产业园建设,入驻企业20多家,总投资10多亿元。

    (五)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坚持以新明城建设为龙头,以小城镇建设为支撑,以美好乡村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新明城建设提升年”活动,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新明城建设加速提升。坚持规划引领,《明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成果通过专家评审。按照“抢抓工程进度、完善功能配套、拓展城市空间、提升明城形象”的思路,加快实施总投资55亿元的42项重点工程,检察院技侦大楼、人防大楼及明光规划馆、园区“三中心”、新区菜市场、明珠路贯通、双拥路改造、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体育中心一期二期、跃龙小区安置房、龙泉花苑安置小区北组团等13项工程相继竣工;政务办公用房、嘉山路景观、四星级酒店、汽车站迁建、返乡创业园、保障性安居工程、新扩区路网、农合行大楼、烟草公司办公楼、公安局指挥中心大楼、市医院迁建等16项工程加快推进,市文化中心、女山湖路北延、东部服务区城市综合体等工程近期开工。小城镇建设联动推进。继续以“丰乐杯”小城镇竞赛活动为抓手,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兑现去年以奖代补资金1000万元。突出抓好省级扩权强镇试点镇和市本级试点镇,着力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联动推进“水产强镇”女山湖镇,“商贸重镇”潘村镇,“凹土之乡”涧溪镇,“红色旅游”、“风电大镇”自来桥镇,“农产品加工大镇”桥头镇,“银杏之乡”、“淮上明珠”泊岗乡,“甜菊重镇”管店镇和三界镇等特色小城镇建设。今年以来,全市实施小城镇建设项目86个,计划总投资5000多万元,已建成项目58个,完成投资3700多万元。美好乡村建设示范先行。按照“五通五有”[3]要求,加大对中心村和居住点的资金投入,大力推进“百村计划”,抓好新型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目前已建成48个。启动美好乡村建设,坚持示范带动,在自来桥镇和三界镇梅郢村、明光街道映山村开展试点工作,试点镇村首批示范工程基本完成。城乡管理持续加强。开展文明县城创建活动,净化、美化、绿化、亮化人居环境。实施景观绿轴、城市之光、新老104国道交叉口、嘉山路两侧等地块的景观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16.4万平方米。实施慧景名苑、金港世纪天城、和顺花园、城市之光等商住小区楼宇亮化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品位。加大“两违”[5]整治力度,拆除违法建筑3.4万平方米。加大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力度,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六)现代农业迈出新步伐。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生产形势稳定。深入实施粮食生产“三大行动”[6]、“畜牧强农行动”、“水产跨越工程”,预计全年粮食总产56万吨,实现“七连增”,成功申报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肉类总产4.8万吨,水产品产量7.4万吨,分别增长2.6%、5.6%。植树造林1.94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所突破。18家滁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产值35.4亿元,增长10.6%。国家级龙头企业德青源落户明光,嘉吉肉鸡等项目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增78个,总数达377个。新增土地流转3.2万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南水北调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处理工程的26座排灌站主体工程全部完成。南沙河、石坝河、涧溪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和池河防洪综合治理、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工程全面推进。对7座重点小Ⅱ型、9座一般小Ⅱ型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实施分水岭自来水厂等7处水厂管网延伸工程,解决了19.4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428处,土石方455.3万方。完成苏巷、女山湖、石坝等地5.5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潘村、石坝、明西等地5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司巷土地整理项目通过省级验收。全市9个批次6566亩建设用地置换项目通过省级验收。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深入推进,连续9年被省评为优秀工程。

    (七)第三产业增添新活力。坚持综合配套,同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规模扩张、结构升级。物流市场加快建设。建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7]乡村两级日用消费品农家店205个,新增农村商场(店)面积1.2万平方米。阳光时代商业广场等城市综合体项目,国际商贸城、粮食物流园、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中心、赵府港口物流园前期工作等快速推进。旅游资源加快开发。完成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修复工程。跃龙湖旅游休闲度假园形成初步接待能力。多元化金融体系加快培育。国有银行机构贷款投放稳定增长,市城投公司融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新成立民丰村镇银行,新引入国元信托、省担保集团、滁州浚源等多家投融资企业在我市开展业务,通过信托计划、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获得直接融资1.38亿元。全年共举办银企对接活动6次,签约企业50多家,签约额超过10亿元。房地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新开工建设保障房3900套,新开发商品房9.4万平方米,销售面积18.7万平方米。成功举办首届明光市房产家居建材交易会。

    (八)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坚持把关注民生、解决民忧、保障民利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民生改善。今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6.14亿元实施民生工程,推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上,我市荣获2012年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优秀组织奖,今年实施的校安工程8个项目全部完工。强力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8],16个项目主体工程全面完工,2013年的6个项目选址和规划方案已确定,正在开展征地工作。启动校车运行,开通线路83条,惠及学生3300多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市职教中心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强化教师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新招录中小学教师149名。高考工作再上新台阶,本科达线人数2152人。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上,建立和完善市、乡、村三级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全市139个村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建成乡镇文化站16个。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率提高到95%。建成6所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市中医院迁建主体工程竣工,市医院迁建工程开工建设;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积极争创“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市体育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在全省县级城市处于领先水平。食品药品监管上,实现了食品药品安全年的创建目标,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在全省进行经验交流,医疗机构规范药房覆盖率达100%。就业和社会保障上,新增城镇就业7125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工作全面推进,发放60岁以上居民基础养老金7.4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8.3%。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实现倍增计划,全年保障城市低保11.4万人次、农村低保26.5万人次、五保供养3450人,累计支出资金8346万元,实现了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支出城乡医疗救助金460万元,惠及4568人次。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建公租房3000套,建成廉租房10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800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08户,发放廉租住房补贴2000户484万元,实物配租565户。交通运输事业上,升级改造农村公路12.3公里,完成投资1005万元。完成危桥改造8座,总投资403万元。积极协调配合徐明高速公路明光境内两个标段建设,建设速度分别位列全线各标段进度的第1、第3名。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进一步加强,道路运输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人口计生事业上,扎实开展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活动,新建提升8个、改造提高9个乡镇计生服务所,全面完成149个村(居)计生服务室标准化改造,实现市、乡、村三级人口信息联网,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性别比等主要指标稳步提升,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科技、环保、安全生产等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工作进一步巩固。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完成《明光市志》评议稿编纂并通过专家评议。统计、审计、价格、质监、科普、供销、工商联、关心下一代、档案、保密、地震、气象、应急管理、对台、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文物保护等工作得到新加强。

    (九)社会管理得到新加强。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年”活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完善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纠纷调处等机制,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带案下访等活动,从源头上化解了一批突出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三进三创”活动深入开展,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得到加强。构建市、乡、村三级大调解工作平台,村级信访代理制得到了省和滁州市的肯定。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专项整治,努力降低刑事发案率。以“安全生产年”活动为抓手,以“打非治违”为手段,以强化“两个主体责任”为重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实现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

       (十)政府建设开创新局面。坚持把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执政能力作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抓手,建设亲民、务实、高效、廉洁政府。自觉接受监督,认真执行市人代会和市人大常委会各项决议,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常委会通报情况,自觉接受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加强市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规范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方便社会监督。坚持民主决策,认真落实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议定相关事项,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规范决策程序,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集体决策。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推行集决策、执行、监督、反馈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制定行之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认真及时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和综合满意率均达100%。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章程创造性开展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完成市政务服务中心搬迁和行政审批服务流程再造,巩固、完善“两集中、两到位”[9],全市19个部门设立行政许可科室,216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入驻政务服务中心,市政务服务中心今年共受理审批事项10万余件,办结率99%。提升保障能力,强化收入征管,做到应收尽收,全面完成财政收入目标任务,为加快发展提供财力支撑。优化支出结构,更加注重向民生、教育、三农、文化、医疗卫生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倾斜。推进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制定新一轮乡镇财政体制,调动乡镇增收节支积极性;“营改增”试点和公务卡改革工作顺利推进。规范经济行为,推进政府招标采购工作,加强对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审计以及重点工程决算审计,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各位代表:即将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十二五”的征程上迈出了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党代会代表,向市几个班子历任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工商联、民营企业和各人民团体,向驻明解放军指战员、武警消防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国家和省驻明单位,向广大来明投资者和建设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明光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发展充满艰辛,成绩尤为可贵。我们通过顽强拼搏、不懈努力,获得了一些非常有益的经验。一是必须紧紧抓住工业发展不动摇,把工业作为强市之路。工业是提升综合实力最快速、最强劲、最稳定的力量,没有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没有明光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必须要把工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二是必须紧紧抓住项目建设不动摇,把项目作为动力之源。重大项目是政府工作的主抓手,抓住项目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关键,抓住了要害,一个重大项目可以带动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实现一业兴、百业旺,必须要扎实抓好项目建设。三是必须紧紧抓住城乡一体化不动摇,把统筹作为发展方略。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推进明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四是必须紧紧抓住产业转移不动摇,把承接作为核心内容。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安置就业的重要渠道,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富民强市的重要推动力,而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必须要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五是必须紧紧抓住民生保障不动摇,把民生作为执政之本。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政府工作的重要标准,顺民意、得民心,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基础,必须要持之以恒抓好民生改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还面临诸多矛盾。一是发展方面,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结构还不合理。二是改革方面,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一些制约因素在短期内难以彻底消除。三是稳定方面,在加快发展的特殊阶段,不稳定因素较多。四是民生方面,现有的经济条件和财政投入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五是作风方面,部分干部的工作作风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3年工作安排

     

    2013年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明年的工作意义重大。201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省委九届二次全会、滁州市委五届三次全会、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美好明城为主线,以和谐发展为主旨,大力开展美好明光首战年、项目建设攻坚年、工业经济增效年、园区建设提速年、民生工程建设年、干部作风提升年“六个年”活动,奋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2013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财政收入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和滁州市下达任务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将坚持自我加压,努力追赶跨越。

    (一)以十八大精神为引领,在促进发展提速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切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政府各项工作中,加快美好明光建设步伐。

    要自信自觉,一以贯之加速明光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鲜明地把我们党的高度自信和高度自觉写在了走向未来的新起点上,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理论上更加先进、实践上更加坚定。我们要始终胸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信念,着眼全市大局,把握明光的特点和优势,一以贯之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把明光建设成为皖东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兴工贸旅游城市。

    要着眼全局,坚定不移推进明光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我们要统筹推进五大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加大依法治市力度,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约束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要改革创新,万众一心助力明光跨越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我们要紧密结合本地、本部门工作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全力以赴在重点项目推进、重点工程实施上打赢攻坚战,在工业经济、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城乡统筹、现代农业、第三产业等重点工作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上实现新发展。

    (二)以美好明城为主线,在推进功能优化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新区完善、旧城改造、园区扩建、功能提升、生态旅游”并举,大力开展“美好明光首战年”活动,全力实施和推进总投资80亿元的40项重点工程,努力使亮点更亮、形象更好、人民群众更满意,实现首战告捷。

    高起点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编制和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以规划引领城市建设方向,增强城市景观功能、生态功能和居住功能,彰显城市时代新形象。做好城市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完成池河两岸、抹山风景区、女山湖路两侧、招信路两侧等重点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以及环卫设施、城市绿化、亮化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高标准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抓好美好明城重点工程,进一步完善设施、提升功能。加快政务办公用房、市民生态广场二期等续建工程建设,确保完成嘉山路改造、公租房项目、政务办公用房等12 项重点工程。启动实施市文化中心“两馆一院”、国际商贸城、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东部服务区城市综合体、龙泉花苑北组团安置房、老城区路网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打通祁仓路南延、明东路南延等主干道路,实施女山湖路北延工程,积极谋划老汽车站地块、烟草公司仓库地块、市政府大院地块改造和招信路两侧拆迁改造、抹山风景区建设等工程,做好项目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高效能管理。全面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占地、非法买卖土地等违法行为,对多批少用、批而不用等闲置低效用地及时进行清理。切实加大控违、拆违力度,对违法建设的组织者、参与者、实施者,重拳出击,依法严惩。开展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加大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力度;开展环境卫生、交通秩序专项整治,着力解决乱排乱倒、乱停乱放等突出问题,打造整洁、文明、和谐的宜居城市。

    (三)以美好乡村为重点,在推进城乡统筹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村,努力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强化规划引领。在严格执行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自然条件、地域区位、人口数量、产业特点等条件,合理编制和完善村庄布点规划。统筹民居和道路、绿化、环卫、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医疗、教育、文体、社区管理功能等要素,精心编制完成中心村布局规划。本着因地制宜、农民自愿原则,每个居住小区住房建设选择统一外型、统一色调、统一庭院布局,使之既呈现整齐划一的整洁外观,又彰显各具特色的个性风貌。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各项规划的严肃性,认真按规划进行建设,严禁乱占乱建行为,引导农民建房向中心村集聚,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有序开展。

    强化示范带动。突出抓好省级扩权强镇试点镇和市本级试点镇,加快推进女山湖镇招信水城、赵府港口物流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产业集聚能力、人口吸纳能力、综合承载能力。全面完成列入滁州市美好乡村示范点自来桥镇、三界镇梅郢村、明光街道映山村和104国道沿线的“一镇两村一线”建设重点工程,进一步提升品位,美化形象,完善功能。坚持分步推进,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2013年重点培育和建设20个中心村,市财政设立引导资金2000万元,整合相关项目和资金,完善水、电、路、通信和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深入开展“三清”、“四修”、“五化”、“六治”[10]活动,保持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有序、美观。

    强化基础先行。实施池河穿城段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和涧溪河等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抓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示范县项目,推进崔家湾水库新建项目、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行蓄洪区调整建设项目、东风湖排涝闸站桥等水利工程建设,配合做好山许水库前期工作,抓好农村自来水厂建设与管理,继续实施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逐步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抓好淮河、池河、涧溪河、女山湖、花园湖、七里湖和中小型水库防汛工作,确保安全度汛。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和升级改造,重点实施潘村至柳巷、明光至女山湖公路升级改造和16座危桥改造加固等工程,完善农村路网,改善通行条件。加快推进农村电网改造,抓好在建的110千伏古沛、龙山输变电工程建设。积极组织实施“一事一议”[11],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强化产业提升。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合作化、规模化。按照“二区十园”布局规划,扎实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12]建设。大力发展绿豆、甜叶菊、西瓜、甘薯、草莓、金银花等特色作物种植,促进形成“一村一品”。扎实开展畜牧强农行动,发展规模养殖,提高肉类和禽蛋产量。继续实施水产跨越工程,打造泊岗淮河故道“十里网箱”和丰收圩内外池塘、围网水产养殖带,带动全市水产养殖产业升级。鼓励种植养殖大户和农产品生产、经营、加工企业积极申报产品商标注册,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产品宣传力度,挖掘潜力,形成品牌,提高效益。着力引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挥以工促农、以工带农作用,推进德青源滁州示范园项目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加快产业富民步伐。

    (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在增强发展后劲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以项目建设带动投资增长,以扩大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开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确保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亿元。

    全面争取项目。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导向以及省“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在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农业生产、民生工程、社会事业、节能环保等方面,谋划、论证、包装一批大项目,不断充实项目库,实现存量增量互动,确保全年谋划编制千万元以上项目500个以上,力争更多的项目挤进国家和省里盘子,形成申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对初步确定的105个重点争取项目和尚未下达投资计划的221个项目,加强部门沟通协作,主动向上汇报衔接,锲而不舍争取一批项目,确保2013年全市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5.8亿元以上。

    全力推进项目。按照前期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的要求,认真做好项目的规划选址、申报审批、施工设计、征地拆迁、工程实施等各阶段工作。抓好美好明城重点工程已完工项目的完善配套,推进东部新区单位入驻、保障性住房、池河穿城段应急加固等在建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纳入省“861”、滁州市“661”项目建设,加快市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入驻,确保建设项目如期竣工。强化项目建设的质量管理、程序管理、资金管理,确保把每个项目建设成为放心工程、精品工程和规范工程。

    全程服务项目。坚持一个项目一名市领导牵头、一个单位帮办、一套班子服务、一套制度保障的“四个一”工作机制,严格执行重点项目工作落实责任制,全过程跟踪,全方位对接,以服务促落实。2013年,要重点加快德青源示范园、泊岗风力发电、明酒文化产业园、浩淼二期、榄菊二期、旭特电子、启迪文具、国祯生物质发电、嘉吉肉鸡等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强的项目建设步伐,着力打造市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五)以工业强市为主导,在促进工业增效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工业主导地位不动摇,大力开展“工业经济增效年”活动,推进工业经济总量扩张和质量提升。2013年,确保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4亿元,技术改造投资2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90家、力争100家,亿元企业26家,其中5亿元以上企业2家。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坚持“因地制宜,适度集中,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合理谋划布局,完善产业规划,引导全市主导产业和乡镇区域性首位产业优先发展,发挥特色效应和互补效益。围绕国家产业政策,立足我市产业优势,积极发展食品饮料、机械电子、日用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拉长产业链。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按照“资源再集中、政策再倾斜”的原则,倾力打造首位产业,促进快速发展。

    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扶持规模企业做大做强。突出抓好明光酒业、浩淼消防、三友电子、榄菊日化、龙利得包装、永言水产等优势骨干企业,加强引导和政策支持,努力开拓市场,扩大销售,提升效益。全面落实扶持新增企业的优惠措施,通过政策引导、重点帮扶等方式,在土地、融资、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一批产值超亿元、纳税超千万元的企业。

    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大力引进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投入,突出加快龙源风电、凹土产业园、浩淼高端消防车等重大项目建设速度。巩固三友电子、爱福电子、锐创电气、瑞智科技等1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力争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16家以上。

    (六)以平台建设为载体,在推动园区提速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集中精力抓园区、抓招商、抓项目,大力开展“园区建设提速年”活动,推进园区经济加速发展。2013年,市工业园区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8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税收2.8亿元,园区开发面积新增2平方公里以上。

    推动园区建设大发展。坚持以园区带动项目、以园区集聚产业、以园区支撑工业,推进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将市工业园区打造为新型工业的辐射区、特色产业的培育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市工业园区建成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推进新扩区主干道路的延伸续建工作,同步建设水电气等配套设施,全面拉开园区框架,提升承载功能。加速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加快榄菊工业园、义乌工业园、福友汽配园和返乡创业园等园中园建设,加快苏巷工业集中区和桥头农副产品、石坝化工、女山湖水产品加工等工业集中区建设,精心打造沿104国道和309省道工业走廊,串点成线,连片成带,集聚合力,加快发展。抓工业项目建设,对榄菊三期、浩淼二期等项目,做好规划、土地、环评等前期工作,落实各项建设条件,确保项目按时开工。对福友汽配园、瑞智科技园、启迪文具、万佳联众、甚泰二期、振新机械等在建项目,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项目按期建成投产。对竣工项目,做好工程扫尾和投产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尽快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对投产项目抓好生产经营调度,确保如期达产达效。

    推动招商引资大突破。坚持把招大引强作为主攻点和突破口,抓住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瞄准大企业,盯住大项目。强化项目引进机遇意识,重点锁定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三角地区,坚持高位推进,领导带头招商,突出以商招商、驻点招商、组团招商、亲情招商,精心组织参加中博会、徽商会、厦洽会等招商活动,着力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坚持服务客商零距离、零等待、零障碍,最大限度减少项目运营成本,提升优惠政策的影响力和投资环境的吸引力。2013年,全市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0亿元,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50个。

    (七)以商贸旅游为重点,在繁荣第三产业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把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做好商贸流通文章。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加快城乡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完善商业网点配套建设;推进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粮食物流园、国际商贸城、商业综合体等商品集散中心建设,逐步建立一体化、多层次的区域商贸流通体系。加大限上商贸企业培育力度,鼓励和促进商贸企业做大做强,争取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5家。鼓励企业发展进出口贸易,拓展外贸市场,扩大外贸规模,实现新增自营进出口企业3家以上,完成10家以上企业进出口孵化,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8%。

    做好现代服务业文章。大力发展金融商务、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建立行业协会等多样化的服务组织,发展物业管理、养老托幼、卫生保健等社区服务业。推进房地产开发,提倡普通商品房消费,做优做强地产经济。积极发展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13]、信用消费等新兴业态,注重培育旅游、文化、健身等消费热点,拓展消费市场,提升消费能力。

    做好文化旅游文章。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形成一批示范工程。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推进跃龙湖、栖凤湖、女山、抹山、大横山等特色旅游景点开发。加大女山湖水产品、明光绿豆、明酒等特色产品的包装和宣传力度,挖掘民间文化和工艺品,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形成旅游商品与地方产业的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加快推进星级酒店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规划馆的宣传展示作用,加大旅游形象宣传。进一步完善市体育中心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条件,提高管理运营水平,积极承办各级各类赛事、会展等活动,促进对外交流,提升明光知名度,扩大明光影响力。

    (八)以要素保障为抓手,在破解发展瓶颈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把破解土地、资金、人才、环境等制约作为重中之重,打好要素保障战役,服务经济发展。

    强化用地保障。要争指标。按照“保障重点、急办先行”的原则,以美好明城、工业园区、民生工程和招商引资项目为重点,积极做好用地报批工作,确保重点项目用地需求。要补指标。加快实施852亩土地整治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完成女山湖、苏巷、石坝、潘村、明东、明西等8个10.5万亩土地整理项目。要挤空间。着力在盘活存量上下功夫,鼓励和引导新上项目优先选择闲置、废弃和低效利用的土地。要节约用。根据土地投资强度、投入产出等,研究出台相关措施,提高投资强度和使用效率。要严执法。深入开展矿山整治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土地违法行为,认真做好土地、矿产卫片整改查处工作。要强监管。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城乡土地资源管理;加大闲置土地清查力度,严格对照土地管理有关规定和土地出让协议,对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的土地,坚决按规定足额收取土地闲置费,直至依法收回土地。

    强化用钱保障。要算好财政资金账。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努力培植财源。继续提升税收征管水平,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做大财政蛋糕,切实增强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支出需要。要算好信贷资金账。进一步强化金融工作,完善考核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早投放、多投放,确保实现全年新增贷款增幅高于滁州市平均水平。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与金融健康协调发展,争创“金融生态达标县”。要算好社会融资账。不断创新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切实保障重点工程资金需要。

    强化用工保障。与扩大就业、稳定就业相结合,整合人才和人力资源市场,建立用工需求信息系统,常态化组织用工招聘活动;鼓励校企联合办学,开展校企合作和订单培训;建立重点企业用工招聘帮扶制度,对用工需求量较大的企业,派专人负责联络和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

    强化用能保障。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技改,提升企业产出水平;培育和引进风能、生物质发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企业,开拓能源空间。

    (九)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在促进社会和谐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以“十大工程”为抓手,以民生工程为基础,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目标,大力开展“民生工程建设年”活动。

    实施十项重大工程。坚持高端定位,突出高质引领,立足高效突破,有方向、有重点、有步骤地布局实施十项重大工程。一是交通通达工程。到2015年底,实施100公里高速公路建设,升级改造600公里公路等工程,总投资133亿元。积极争取火车站站场升级改造。进一步加大通村公路网络建设力度,逐步打通通村公路的“最后一公里”。继续开展危桥改造工程。推进5个现代物流业体系建设。加快“两河一湖”航运建设。二是水安全保障工程。到2015年底,重点开工建设7类水利工程,总投资15亿元。三是新能源建设工程。到2015年底,建设一批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等项目,总投资109亿元。四是旅游业突破工程。到2015年底,重点规划建设5个亿元以上旅游业项目,总投资10亿元。五是物流基地工程。到2015年底,规划建设5个亿元以上重点现代物流项目,总投资18亿元。六是工业园区扩容升级工程。到2015年底,市工业园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以上,完成投资22亿元。七是机械电子产业基地工程。到2015年,机械电子企业达50家,总产值达40亿元。八是凹土材料产业基地工程。到2015年,规模以上凹土企业达15家,实现产值20亿元。九是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工程。到2015年,规模以上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达35家,实现产值60亿元。十是日用化工产业基地工程。到2015年底,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实现产值20亿元。

    加快实施民生工程。坚持把民生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严格督查考核,组织实施好民生工程。对工程类项目,倒排工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工程进度,保障工程质量,加强后期管护。对资金发放类项目,严把发放条件,规范审批程序,实行阳光操作,接受群众监督,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淮干移民、大中型水库移民和小水库项目建设工作,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全覆盖。扎实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确保参保率80%以上。继续做好新农合工作,确保参合率98%以上。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做好各类保险、保障政策落实和资金发放。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健全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和孤儿救助标准的正常调整机制,做好优抚安置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养老和慈善事业。

    优化社会公共服务。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先发展高中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加快推进明光中学迁建前期工作。扎实推进职业教育中心争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国家级示范校工作。全面完成15所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提前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建成18所公立幼儿园,积极探索幼儿园管理运营新模式。及时充实幼师队伍,继续强化教师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抓好学校安全工作,确保校车安全正常运行。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在城乡居民中开展大病医疗保险,提高重大疾病保障水平;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完成市中医院搬迁,加快推进市医院迁建。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工作,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力争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县)“七连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做好农村有线电视联网整合巩固工作,统筹抓好老龄、科技、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要合理开发、节约利用资源,在转变发展方式中,降低能源消耗,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大力开展非煤矿山整顿,加速推进森林增长工程,积极开展水库、河流和女山湖流域等生态功能恢复工程,从源头上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同时,加强环境监管,严格程序,规范执法,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确保环境安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加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力度,鼓励社会管理部门积极创新,着力解决社会管理领域的突出问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有效防范各类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四员”[14]队伍建设,有效保障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着力加强应急管理和基层基础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

    (十)以作风建设为保障,在提升服务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大力开展“干部作风提升年”活动。

    严格执行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二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三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四要规范出访活动。五要减少交通管制。六要改进新闻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七要严格文稿发表。八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

    强化“四种意识”。一是责任意识。对承担的工作不推诿、不扯皮,做到专心、用心、细心,心里想着工作,眼里盯着工作,真正把工作当成责任。二是效率意识。今天的事情今天做,要按序时进度推进,按规定时间完成。三是服务意识。要主动服务、热情服务、超前服务,做到“一腔真情”服务百姓,“一路绿灯”服务企业,“一如既往”优化服务。四是创新意识。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争当创新实践的示范者。

    增强“四种本领”。一是干好工作的本领。要善于调研、善于分析、善于思考,多想、多谋、多做,使工作经得起群众的评判,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二是突破难题的本领。要勇于面对困难,勇于破解难题,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保持一种干劲、一种冲劲、一种闯劲,保持一股朝气、一股勇气、一股斗气,全力以赴,迎难而上,在坚定信心中寻求新转机,在战胜困难中推动新发展。三是争创一流的本领。要敢于争先进、创一流,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全力推动明光加快发展。四是拒腐防变的本领。要自觉遵纪守法,不慕虚名、不谋私利,不为金钱所俘,不为利益所动,拒腐蚀、永不沾。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完成2013年的目标任务,需要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自身的不懈努力。我们必须牢记责任和使命,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加快发展。

    强化自身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工作热情。进一步完善政府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各项工作都要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对失职、渎职者坚决进行责任追究。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体制。狠抓协调统筹,减少事务性应酬,多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轻车简从,直面矛盾,脚踏实地,解决问题。

    强化自身建设,做到政府清廉。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推进审计和监察关口前移,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各项规定,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事,以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取信于民。

    强化自身建设,做到政治清明。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政府职权,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规范行政执法,做到程序规范、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制度,健全对重大事项决策的调研论证、专家咨询制度,做到程序依法规范、过程民主公开、结果科学公正,提高决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深入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赢得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

     

    各位代表!明光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黄金期,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机遇和期待召唤着我们。让我们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团结拼搏,大干快上,科学发展,为实现明光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注释:

    1.“321”工程:中共明光市委第十三届二次全会确定的“三推动、两提升、一加强”工程,即:加快推动工业化,着力增强综合实力;加快推动城镇化,着力增强承载能力;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着力打牢发展基础;大力提升幸福指数,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大力提升明光形象,加快建设美好明光;大力加强作风建设,不断强化机关效能,简称“321”工程。

    1. “五个年”活动:2012年组织开展新明城建设提升年、工业经济扩张年、招商引资提效年、园区建设跨越、社会管理创新年“五个年”活动。

    3、五通五有:路通、水通、电通、网络通、客运通,有学校或幼儿园、有卫生室、有文化活动室、有超市、有支部活动室。

    4、农村清洁工程: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以实施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主线,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为重点,推广畜禽粪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秸秆等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一项系统工程。

    5、“两违”:指违章搭建和违章建筑。

    6、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是安徽省积极探索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形势下,粮食主产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简称“三大行动”。

    7、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从2005年起,力争用3年时间,在试点区域培育出约25万家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8、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事业,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要求,经市政府报请省、滁州市政府批准,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别新增公办幼儿园8所、5所、5所;分别新增普惠民办幼儿园(面向社会大众招生,具有一定公益性、有质量,其收费标准不高于同类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的民办幼儿园)1所、2所、1所,合计22所。

    9、两集中、两到位:是指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规范高效的审批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推进一个行政机关的审批事项向一个处室集中、行政审批处室向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集中,保障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到位、审批权限到位。

    10、“三清”、“四修”、“五化”、“六治”:即清垃圾、清污泥、清杂物,修整危旧房屋、猪圈、旱厕、院墙,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和公共设施配套化,大力整治房屋乱搭建、杂物乱堆放、垃圾乱丢弃、污水乱泼洒、车辆乱停放、墙面乱涂贴等现象。

    11、一事一议:是指以村民民主决策、自愿出资出劳为前提,政府给予奖励补助,使政府投入和农民出资出劳相结合,共同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安徽省从2009年起启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

    12、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域,具有产业布局合理、组织方式先进、资源利用高效、供给保障安全、综合效益显著的特征。

    13、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14、食品药品安全“四员”: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皖政[2011]106)号文件精神,在每个乡镇确定1名食品安全管理员,由乡镇政府分管负责人兼任;在每个乡镇卫生院确定1名食品安全宣传员,由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人员兼任;在每个行政村确定1名食品安全协管员和1名信息员,分别由村民委员会主任、村医担任,即管理员、宣传员、协管员和信息员,简称“四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