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2-02-15 00:00
    【字体:打印

    ——2012年1月16日在明光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杨甫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明光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明光经济社会负重爬坡、加速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四个二” 1发展思路,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战胜各种自然灾害挑战,克难攻坚,开拓进取,全面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明光开始迈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五年来,始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滁州市的决策部署,危机中抓机遇,困境中谋发展,奋力做好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各项工作。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5亿元,有力拉动了经济社会发展。预计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亿元,比2006年的37.3亿元增加41.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1.8%;财政收入7.16亿元,是2006年的3.6倍,年均增长28.9%;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是2006年的5.4倍,年均增长40.1%;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59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65元,均是2006年的2.1倍。工业经济取得新突破。围绕我市业已形成的食品饮料、日用化工、机械电子、新型材料、矿产加工、服装玩具等六个主导产业,在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规模上下功夫,推进大企业上台阶、中企业上水平、小企业上规模。三次产业结构由37.5:24.9:37.6调整为31:33:36,工业主导型经济发展格局初见雏形。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亿元,比2006年的8亿元增加12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68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20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五年累计引进100万元以上项目1436个,到位资金246.3 亿元,比上个五年544个项目、20.8亿元资金,分别增长1.6 倍、10.8倍。利用外资工作连续四年被省表彰为“先进市”。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7.2亿元,建成“九纵四横”道路网络,完善了供水、供电、排水、排污、通信、有线电视等管网设施,开发面积由2006年的2平方公里扩展到12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165家,其中投产企业77家。农业发展呈现新气象。粮食生产“三大行动” 2成效显著,粮食总产由2006年的44.3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55.94万吨,实现了“五年增”,2009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县”称号。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2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6家、滁州市级1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97家,带动农户达10万户。水产、畜禽、甜叶菊、红薯、银杏、蔬菜等特色产业呈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态势,2011年水产品产量达7.4万吨,成为全省渔业富民先进县和平安渔业示范县。水利建设步伐加快,五年累计完成投资3.7亿元,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堤防加固、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排灌泵站拆除重建和技术改造,解决了17.91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完成4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完成或正在进行小水库除险加固46座。林业生态建设得到加强,新造林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6年的23.4%提高到2011年的25.6%。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连续五年获省优秀工程奖。现代服务业实现新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4.5亿元增加到33.5亿元,年均增长18.2%。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达55万平方米。“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3加盟农家店达186家,“家电下乡”销售额累计达3.1亿元。

    五年来,始终以统筹发展为主线,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坚持城镇化主战略,以规划为先导,以新明城建设为龙头,以小城镇建设为支撑,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规划体系日趋完善。先后组织开展市、乡、村三级100多项规划编制,基本实现总规、控规、专项规划、城市设计等多类规划的全覆盖。完成明光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修编(2010-2030)、明光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完成17个乡镇、街道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布点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新明城形象初显。按照“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展新貌”的目标,推进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三区联动”,着力建设新明城。先后组织实施总投资50多亿元的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等工程,建成招信路、城东新区路网、工业园区路网、南湖世纪广场、新泉自来水厂、城区污水管网、体育馆、职高、中医院等一批项目。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分别达到22.4平方公里、21.2万人,比2006年底分别新增8.3平方公里、5.7万人,城镇化率由2006年底的28.2%提高到42.4%。依法取缔非法营运三轮摩托车,开通了公交车。2011年被省授予“第二届全省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先进县城”称号。小城镇亮点纷呈。按照“镇当城建”的思路,以“丰乐杯”小城镇竞赛活动为抓手,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推手,切实加大小城镇建设以奖代补力度。五年来,全市共建设新型居住小区120个,建成安置房4500余套,潘村等小城镇亮点增多、品位提升。女山湖镇被授予“省旅游名镇”称号,泊岗乡被授予“生态优美乡镇”称号。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加快,女山湖、苏巷、桥头等工业集中区初具雏形,入驻企业30家,总投资达12亿元。新农村焕发生机。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五年来,共实施建设用地置换面积2.2万亩,拆除旧村庄417个,新建新农村小区108个。建设“一池三改” 4沼气池5000口,“三沼” 5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建成与改造“村村通” 6、县乡道路1100公里。

    五年来,始终以保障民生为目标,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坚持把关注民生、解决民忧、保障民利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民生改善。五年累计投入资金11.6亿元实施民生工程,推动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社会保障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方面,五年共补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资金1.87亿元,减免学杂费1.07亿元,受益学生36.5万人次;投入资金2.1亿元,新建加固校舍25.7万平方米,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招聘教师666人,师资队伍得到大力加强,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高考成绩排名在滁州市年年攀升。就业方面,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6万人,财政投入就业资金5768.5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8%以内,低于滁州市下达的4.4%以内的控制目标。医疗卫生方面,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基本完成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巩固完善,参合率达到95.6%;公共卫生服务普及率逐步提高,妇幼卫生工作取得长足进步。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实现“食品药品安全年”创建目标。社会保障方面,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医疗保险参保率实现了全覆盖,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保证了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退休人员养老金五年人均增加434元,增长60.6%。建设廉租房1120套,完成1008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文化方面,文化、体育、广播等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建成1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连续多年举办“明光之夏”纳凉晚会,成功举办市第三届全民运动会,丰富了群众的文体生活。获得“首届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县”称号。科技、环保、双拥、人口计生、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安全生产、信访等工作都取得较好成绩。科技工作继续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市”称号。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全面完成污染减排和总量控制任务,生态建设明显加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双拥工作荣膺省级双拥模范城“六连冠”。计生工作2010年被授予“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市”、“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称号。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连续三年获得全省“项目实施先进市”称号。安全生产工作2009、2010、2011连续三年位于滁州市各县市区考评前列。信访工作2009年获得滁州市一等奖。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工作进一步巩固。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统计、审计、质监、科普、供销、工商联、关心下一代、档案、保密、地方志、地震、气象、对台、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文物保护等工作都得到了加强。

    五年来,始终以机制创新为动力, 各项改革实现新突破。坚持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围绕制约明光发展的瓶颈问题,积极有序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集中精力解难题、攻难点,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圆满完成乡镇机构改革、村级区划调整;市乡财政分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扎实开展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7工作;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教材费;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顺利通过省级检查验收。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组建市政府金融办和市城投公司,完成市信用联社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明光市支行、省信用担保集团明光分公司、富民小额贷款公司、民丰村镇银行,金融体系渐趋完善,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特别是近两年,我市贷款投放的增量、增幅均居滁州市前列。扎实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成功组建市、乡、村三级行政服务中心(为民服务代理点)。文化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水管体制改革基本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释放。

    五年来,始终以转变职能为核心,自身建设迈出新步伐。坚持把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执政能力作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抓手,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建设亲民、务实、高效、廉洁的政府。认真执行市人代会和市人大常委会各项决议,自觉接受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和综合满意率均达到100%。扎实开展“法治明光”创建活动,圆满完成“五五”普法8各项任务。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章程创造性开展工作。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科学界定政府职能,明确管理权限,积极推行集体决策、执行、监督、反馈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切实做好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和12345市长热线办理工作,建立政府电子政务OA办公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增强,防汛抗旱、防控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疫情、抗击特大冰冻雨雪灾害取得重大胜利。加强对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各专项审计,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坚决制止各种铺张浪费,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树立了人民政府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们拉升标杆、自我加压、奋力赶超的五年;是我们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的五年;是我们改善民生、夯实基础、促进和谐的五年。五年来,明光在全省县域经济二类县考核中,年年上台阶。2009年比2008年上升12位,从第27位提升到第15位;2010年又比2009年上升2位,从第15位前移至第13位,是近年来全省61个县(市)中进位最大的县(市)。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历届班子不懈努力的结果,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党代会代表,向市几个班子历任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工商联、民营企业和各人民团体,向驻明解放军指战员、武警消防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国家和省驻明单位,向广大来明投资者和建设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明光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尤为宝贵。五年的发展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第一,必须把发展作为明光追赶跨越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我市当前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更加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一切围绕中心转,一切围绕发展干。第二,必须把项目作为明光追赶跨越的第一抓手。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引擎、结构调整的载体。只有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努力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局面,才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增添后劲。第三,必须把工业作为明光追赶跨越的第一重点。工业强则市域强。我们落后在工业,差距在工业,潜力更在工业。实现进位赶超,必须牢牢树立工业强市理念,举全市之力强攻工业,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第四,必须把城镇作为明光追赶跨越的第一支撑。明光未来最具潜力的发展动力在城镇化。抓城镇化就抓住了投资拉动的助推器、抓住了加速发展的牛鼻子。第五,必须把民生作为明光追赶跨越的第一目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以群众福祉为根本,竭尽全力办实事、办好事,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调动和激发全市人民自觉投身到明光追赶跨越的宏伟事业中去。第六,必须把创新作为明光追赶跨越的第一动力。我们始终坚持以创新的办法,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工作推进的模式和路径,破解了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难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不大,人均值低;产业结构不优,发展层次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部分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城市综合配套不够完善,土地房屋征收矛盾较多;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新一届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建议


    今后五年,是我市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城乡统筹的关键期和民生改善的提升期。能否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迈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步伐;能否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为市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能否有效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新一届政府面临的压力巨大、面对的考验严峻。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全力破解各类难题,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明光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按照“十二五”规划设想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招商引资年均增长30%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5%。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5%,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万元GDP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完成省、滁州市下达的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省下达指标以内。工业化率达37%以上,城镇化率达47%以上。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为主线,纵深推进“四个二”发展思路,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以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招商引资为主攻方向,抓投资强工业,抓园区扩平台,抓城乡重统筹,抓民生促和谐,抓效能优环境,着力推动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努力把明光打造成为经济繁荣之地、产业聚集之地、宜业宜居之地、和谐幸福之地,基本建成皖东跨越发展的新兴工贸旅游城市。

    围绕上述目标,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一)坚定不移地壮大实力,着力打造经济繁荣之地

    要始终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三化”同步9,促进城市人口与产业同步扩张,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不断壮大市域经济实力。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按照“456”发展目标10,着力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进转型升级。一是着力壮大优势产业。围绕业已形成的机械电子、农副产品深加工、新型材料、日用化工、服装玩具、矿产加工等产业,大力提升产业层次,不断壮大产业规模,积极培育凹凸棒粘土、绿色食品深加工、机械电子、日用化工等四个百亿元产业,培育壮大一批行业领先、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1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30亿元,六个主导产业基本成型,四个百亿元产业规模达到220亿元,亿元企业突破50家,力争有2家企业产值达到20亿元,有5家企业产值突破10亿元。二是着力培育新兴产业。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加大对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投入,紧盯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高端消防车、电子元器件、凹凸棒粘土精深加工等项目,加快建设速度,努力把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培育成我市主导产业。到2016年,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5%以上。三是着力推进转型升级。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动力,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培育一批适应市场需要、拥有核心技术、重视创新、机制灵活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工业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骨干、基础产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的工业体系,不断提高市域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五年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滁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发展一批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培育1-2个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绿色粮仓” 11,着力创新农业业态,加速提升农业产业化,实施“双五”工程。一是建设设施、品牌、安全、休闲旅游、可持续“五大农业”。瞄准蔬菜、园艺、畜牧和中药材等产业,着力发展速生、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经营。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为主体,争创自主特色品牌,做大区域优势品牌。确保我市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顺应市场新需求,逐步发展垂钓、休闲度假、观光娱乐等休闲旅游农业。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谐统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实施绿色粮仓、畜牧强农、农业产业化提升、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五大工程”。绿色粮仓工程要按照“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优化品质、增加效益”的思路,认真落实各项粮食政策,积极组织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和“三大行动”。到2016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破70万吨。畜牧强农工程要以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为重点,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深入开展国家、省、滁州市三级畜禽标准化创建活动。到2016年,全市肉、蛋总产量分别达到6万吨、2万吨。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要培育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到2016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达到38个,其中:国家级2—3个、省级13—15个;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10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00个。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要继续延伸实施“四把一促工程” 12,转变发展方式,调优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新村建设推进工程要进一步加大县乡干道建设,实施农村公路硬化改造。今后五年,力争完成投资15亿元,着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围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科学编制新农村社区规划,完善村庄布点。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扎实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探索“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加快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养殖小区沼气、联户沼气工程建设,“三沼”综合利用率达到95%。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需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力。到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34.5%。一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培育现代物流市场体系。规划建设“明光市综合物流园区”和一批物流配送中心,着力构建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和内河港口运输为辅的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着力培育一批物流服务品牌,努力把明光建成皖东区域性物流中心。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建设,促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大力发展金融业,加快发展农业保险。二是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积极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做到文化体制基本理顺、文化机制充满活力、文化产业实力较强、文化设施功能配套、文化市场开放有序、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力争到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主要指标在全省的位次有所上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的份额明显提升,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结合东部社会服务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加快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建设3-4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形成一批具有物流集散、批发交易、信息发布、电子商务和辐射周边的大型专业市场。升级改造一批老市场,规划和建设一批新市场,实施“农超对接”,采取引进、连锁、联合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商业企业,努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现代旅游业。抓好跃龙湖、栖凤湖、老嘉山休闲度假园区和滨河风光带、抹山、横山、女山地质公园等旅游景区综合开发。联合设计跨地区的旅游路线,进一步融入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旅游网络,开发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加快推进星级宾馆建设,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房地产业和家庭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发展服务外包、会展经济、创意服务、节能环保、健康服务、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

    (二)坚定不移地承接转移,着力打造产业聚集之地

    要始终坚持以皖江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培育主导产业为重点,以打造工业平台为突破口,快速提升产业集聚水平。

    强攻大项目。积极实施大项目战略,紧盯大项目、大产业、大品牌、大集团,主攻高科技、高税收、高附加值、高关联度项目,着力引进一批投资额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基地型、龙头型的项目和领军企业,以大项目支撑大投入,以大投入推动大发展。认真把握国家政策的风向标,找准地方特色的结合点,精心策划、包装和储备一批有特色、潜力大、叫得响的项目。完善争资金、跑项目的工作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争取每年都有一批大项目获得国家、省级立项,确保项目不断档。力争启动104国道过境路改线、明光-定远高铁站快速通道、明光港等一批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构建项目建设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积极引进村镇银行和有实力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探索以土地增减挂项目向银行融资的方法,扩大金融信贷投入;采取BT和BOT等模式13、股权融资等手段,激活民间资金投入。完善项目建设的推进机制,加快实施一批改善民生、提升产业、夯实基础、增强后劲的大项目,确保每年新建(续建)重点项目200个以上,以大项目拉动经济大增长。

    构筑大平台。突出加强示范区建设,遵循“政策向示范区倾斜、资源向示范区集中、力量向示范区配备、资金向示范区捆绑”的原则,着力打造名副其实的“承接产业转移首选地”。加快新扩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园区承载功能。创新园区投融资体制,完善金融支撑体系,继续开展合作共建,支持“义乌工业园”、“榄菊化工园”做大做强,加快建设福友汽配园,积极争取与更多的各类园区、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园。按照承接产业转移“高聚集度、高端产品、高附加值”的战略要求,突出资源特色,强化空间开发,集中优势要素,全力做大做强,努力把示范区培育成引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发展壮大女山湖和苏巷工业园、涧溪凹土科技产业园、桥头农副产品加工园,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发展工业集中区。力争到2016年,工业园区实现“4321”发展目标,即:建成区面积40平方公里以上、入园企业300家以上、工业产值200亿元以上、上缴税收10亿元以上。

    全力大招商。坚定狠抓招商引资的信念不动摇,保持攻坚克难抓招商的态势不改变,强势推进大招商、招大商。坚持引资与选资相结合,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围绕六个主导产业,大力开展产业链、企业链、客商链招商,积极引进外来资金投向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推动产业集聚,努力培育支柱产业。坚持巩固长三角、接轨珠三角,继续抢抓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契机,加大招商力度,坚持高位推进,加强与央企、知名民企合作,开展线对线、园对园的集成式招商,集中力量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力争五年招商引资总量突破1000亿元。重视利用外资工作,到2016年利用外资达到8300万美元。

    (三)坚定不移地做靓城市,着力打造宜业宜居之地

    坚持“城乡共推、产城共谋、经社共兴”的城镇发展思路,按照“基础设施优先,服务设施跟进,产业发展带动,新老城区联动”原则,做大新明城中心城区,做强中心集镇,切实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力。

    加快拓展城镇空间。在城市拓展上,按照“东以文为品、北以工为本、南以商为要、西以水为魂”的“一城四区”规划建设理念,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坚持城东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并举,加快政务新区、工业园区新扩区建设步伐,推动城市东进北拓,着手做好城市向西跨池河发展的战略规划。到2016年,力争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以上,城区人口达3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47%以上。在小城镇拓展上,结合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着力实施“2+N”工程,在加快推进经济强镇和扩权强镇试点镇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沿边、沿路、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的若干城镇,全力打造宜人宜业宜居的魅力城镇。到2016年,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35平方公里以上。

    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继续深入开展新明城建设活动,五年计划投入200亿元,开工建设200项重点工程。重点向东推进政务新区单位入驻、明光中学新校区、市人民医院迁建、汽车站迁建、城市综合体、招信路两侧改造等项目,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将东部社会服务区6.7平方公里范围布满填齐。向北谋划实施104国道北绕城线、工业园区道路跨高速桥等项目,解决好城区和工业园区新扩区的道路衔接问题。向西以池河防洪治理为契机,全面打造滨河风光带,开工建设滨河大道、池河水运码头、赵府仓储物流等项目,切实改善城市西区配套。向南着力破解老城区改造难题,五年内计划实施棚户区改造4000户。基本完成老城区小街小巷硬化和亮化改造。不断加强环卫、公厕等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进一步理顺环卫管理体制。以适度超前的眼光,加强城市停车场所规划建设,优化城市公交线路,积极构建方便、快捷、通畅的城市交通体系。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提高城市防洪和排涝能力。实施好新泉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扩建及配套管网工程,加快垃圾处理厂建设步伐,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到2016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达标排放率100%。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加大规划执行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坚决杜绝不报而建、先建后报、先建后补、边规划边建设等违法现象的发生,切实维护城镇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综合执法管理,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城镇管理运行机制,打造文明、整洁、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大力实施城区绿化工程,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和广告招贴、市场秩序的监管,努力杜绝乱丢乱扔和违章经营、占道经营等现象的发生,维护好整洁有序的市容市貌。严防严控新增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发生,坚决打击“两违”行为。切实加强对工地文明施工、小区物业管理的监管,规范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歌厅、网吧等娱乐场所监管,加强市民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努力创建省级文明县城。

    (四)坚定不移地改善民生,着力打造和谐幸福之地

    要始终坚持民生为本、民生为重、民生为大,使老百姓生活得更幸福、有尊严。

    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推进全民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完善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创业和就业支持服务体系,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帮扶力度。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认真抓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积极发展以安老、助残、扶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重点实施社区标准化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认真抓好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加快建设廉租房、公租房,有序推进城市棚户区、国有林场危旧房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切实解决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

    繁荣社会各项事业。积极争创新一轮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规上企业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2%,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年递增2家以上。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方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进一步巩固发展“普九”成果,五年内力争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适龄儿童入学率99%以上;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学校占88.3%。继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示范县”。认真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新建18所公办幼儿园、4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完成明光中学整体搬迁,明光市职业教育中心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建成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体育中心。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完成跃龙湖、栖凤湖、抹山文化旅游项目一期工程和女山地质公园扩建,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份额明显提升。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传播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增加到4万户,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8万户。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注重发展中医事业,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技术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药品安全监管水平明显提高,农村食品药品监督网覆盖率达到100%,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建设达100%,完成升级食品药品示范县创建目标。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积极争创“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严格执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申报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14,加大环境行政执法力度,全力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着力治理污水、噪音、油烟、烟尘乱排放等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整体提升民兵预备役建设质量,完成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不断提高人防应急作战能力。统筹推进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积极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应急处置水平。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综合平台。高度重视并扎实做好信访工作,不断创新信访工作方式方法,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中央确定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基调是“稳中求进”。稳中求进,就是既要“稳”,更要“进”。不稳无法进,不进难以稳。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把握好稳中求进,才能有效防止经济增速大起大落,同时力避物价涨幅反弹,有利于疏解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压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激烈的地区竞争中赢得主动。

    对于明光来说,把握好稳中求进,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就是要围绕“十二五”的总体思路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总的奋斗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工业强市为主导,以示范区建设为支撑,大力开展新明城建设提升年、工业经济扩张年、招商引资提效年、园区建设跨越年和社会管理创新年活动,奋力实现稳中求好、进中求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5%,财政收入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30%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8%,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控制在省和滁州市下达任务之内。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将坚持自我加压,努力追赶跨越。

    (一)抢抓转移机遇,实现示范区建设大见效

    推动园区建设大跨越。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大力开展“园区建设跨越年”活动,加快园区规模扩张和转型升级,奋力实现“四个跨越”,即:投产企业数跨越100家,工业总产值跨越7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跨越15亿元,税收跨越2亿元。重点建设新扩区,加速推进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确保已启动的5.4公里“两纵两横”道路今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适时做好新扩区续征地工作。今年底完成建成区一、二期基础设施扫尾,贯通园内“九纵四横”道路网,完善园区排水系统及绿化、亮化和生活服务设施等配套工程。坚持产业招商不动摇,重点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引进与之关联度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引导园区向产业集群化发展。坚持招大引强不动摇,力争引进20个亿元以上、5个5亿元以上、2个10亿元以上单体项目、1个50亿元以上合作共建项目入驻园区。坚持加快项目建设不动摇,强力推进在建项目建设进度,督促项目倒排工期,明确时间节点,确保项目履约达产见效。到年底建成区企业全面实现竣工投产。实行项目攻坚会战,抓周保月,抓月保季,抓季保年;实行项目落地全程代理制,变帮办帮扶为代办催干;实行“三级接力倒查落实”机制,及时协调处理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实行重大问题专项调度机制,定期协调解决供水供电、场地平整和征地拆迁等具体问题;实行督查问责制,所有涉及协调解决问题的会议一律形成会议纪要,记录在案,由市效能办跟踪落实。

    推动招商引资大提效。深入开展“招商引资提效年”活动,力争完成到位资金160亿元,比2011年增长60%;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0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个,10—50亿元项目3个,5—10亿元项目6个,1-5亿元的项目30个。一是高位推进抓提效。坚持和完善市几个班子领导带头招商机制,将全市106家单位编成14个招商小组,明确牵头市领导和牵头单位、成员单位。坚持和改进目标任务分配办法,将160亿元引进资金和40个亿元以上新引进、落地项目的目标任务,区别对待、分类分解到每个招商小组、每个责任单位,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每个招商小组负责完成到位资金10亿元以上,引进、落地3个亿元以上重大招商项目。二是改进方法抓提效。积极鼓励以商招商。聘请明光酒业、三友电子、榄菊、锐创、福友汽配等公司有实力、有影响、热心招商引资工作的人士为市委、市政府招商顾问。对招商顾问实行授权,委托招商,以奖代补,除招商引资奖励政策规定之外,对成效显著的另行重奖。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根据我市产业发展规划及现状,发挥机械电子、汽车零部件、凹凸棒粘土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项目产业关联度大、上下游延伸空间广阔的优势,吸引产业链的上下游客商来明光考察投资置业。主动出击重点地区驻点招商。针对沿海发达地区民营资本和港、澳、台资流动的特点,对重点地区、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利用已落户项目的影响力,有重点地实施基地化、长期化的驻点招商。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招商。把我市土地、矿产、用工、区位、能源、生态环保等优势资源,在体现价值、集约利用的条件下,坚持可持续发展,进行招商引资。同时,积极利用徽商大会、中博会、厦洽会等节会平台,组织开展项目推介、洽谈、签约活动。今年将在招商重点地区举办3-5次招商推介会。三是严格奖惩抓提效。加强督查调度。由市效能办负责、市招商办配合,定期每月督查与不定期随时督查相结合,对各招商小组及单位招商引资情况进行督查通报,表扬先进、鞭策后进。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督查与调度相结合,对后进的招商小组和单位进行调度。加大奖惩力度,年终进行目标考核评比,注重招商速度、规模和实效。对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招商小组和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取消其当年度市内一切评先、评优资格。

    (二)加快扩容提质,实现新明城建设大提升

    按照“抢抓工程进度、完善功能配套、拓展城市空间、提升明城形象”的工作思路,开展“新明城建设提升年”活动,全面提升建设管理水平,努力使亮点更亮、形象更好、人民群众更满意。全年安排新明城建设重点工程38项,总投资近30亿元。

    着力提升城市功能。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抓好新明城重点工程,进一步完善设施、提升功能。在加快实施现有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同时,启动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389套,建设工业园区原高压走廊400套公租房、新扩区2600套公租房、桂花苑北侧100套廉租房、双拥路南侧安置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启动“两馆一院” 15、新扩区基础配套、城区雨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等城市配套工程建设。开展明光中学新校区、市医院迁建的前期工作。加快城东新区菜市场、体育场二期等工程建设。完成明珠路贯通工程、嘉山西路改造工程、双拥路改造工程。启动实施女山湖路北延工程、明东路南延工程、嘉山东路和女山湖路两侧景观改造工程、龙泉花苑小区周边道路工程、明珠路两侧人行道工程等。积极谋划104国道改线、滨河大道和城南大道建设等工程。

    着力提升形象品位。新明城建设要树立更高的标杆,高标准、高要求抓好规划建设管理,着力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出形象、创精品、显特色。要抓住今冬明春绿化植树的黄金季节,提前谋划,精心组织,深入开展“绿色明城行动”。对城市街区的边角空地和零星地块实施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深入开展城市增绿活动,切实增加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对已建成的道路绿化带、城市公共绿地要增绿、补绿,提升改造。市住建、交通、林业、城管执法等部门要加强配合和衔接,建立健全城区绿化管养新机制。启动韩山公园二期、新扩区路网绿化及配套等工程建设。对新建成的建筑工程和重要交通干线、沿街商铺、上规模的商住小区等实施亮化设计,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

    着力提升建设速度。新明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要对所有重点工程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主体,排定开工、竣工时间表,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打好工作提前量,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实施。将市政务办公用房项目作为今年的一号工程来抓,在项目征地、工程招标、施工队伍进场、施工管理、工程质量管理等方面超前谋划、细化方案、积极衔接,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着力提升群众满意度。要始终坚持惠民利民、共建共享,更好地让群众参与、让群众共享,不断提升群众对城乡建设的满意度。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到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中来,千方百计把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民生工程建好管好,最大程度地改善群众生活、居住、出行等条件,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共享建设成果。结合棚户区项目,对老城区实施改造。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分地块论证改造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实施老城区改造项目。

    (三)立足创业创新,实现工业经济大扩张

    大力开展“工业经济扩张年”活动,实施创业、创新、创优“三创”工程,力争实现“1122”目标,即:工业总产值确保实现100亿元,规模企业总数力争达到100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力争实现20亿元,亿元企业达到25家。

    推进全民创业。坚持不懈对全民创业加以引导和扶持,制定《明光市推进全民创业的若干意见》,支持“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干部创事业”。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通过上门邀请、优化环境、优惠政策、全程服务等措施,鼓励“凤还巢”,让他们在土地出让、税款征收、工商登记、财政扶持等方面享受与外商同等待遇,吸引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加强企业创新。加大奖励扶持力度,组织企业参加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要实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技术改造投资16亿元。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帮扶企业创优。完善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继续开展好“百名局长进百企”活动,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用工、用地等方面的困难。进一步深化政银企合作,搭建好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确保全年信贷投放增幅高于滁州市平均水平,新增贷款10亿元以上。重点关注永言水产、明光酒业、浩淼消防等三家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工作。继续开展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经营者评选表彰活动,增强企业发展信心,营造全社会尊重和关爱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四)强攻第三产业,实现现代服务业大突破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要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

    加快重点商贸物流项目建设。做好重大商贸物流项目的沟通联络和协调工作。重点抓好已建成的瑶海家俱城、华润苏果一店和二店、黄砂交易市场、万豪建材批发市场运行,加快财富广场、阳光时代商业广场在建项目步伐,积极推动桥头农副产品基地和城东物流园、粮食物流园等项目开工建设。落实《明光市促进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发展奖励暂行办法》,充分调动各地、各相关部门培育发展商贸企业积极性,鼓励市内商贸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做大做强,加快推进商贸经济上台阶、上水平、上规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亿元,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30家。

    促进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以国家“三农”政策为指导,以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搞活农村市场为目标,以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流通龙头企业、重点农产品合作社实施的大项目以及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和超市化经营为依托,通过支持永言水产集团相关建设,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贸对接和网上对接等模式,逐步建立农产品现代批零网络体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农产品信息服务及储藏调节体系和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及追溯体系等。

    抓好“万千百十” 16和“万村千乡”两大市场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农家店” 和“家电下乡”网点布局和建设,进一步提高连锁农家店的乡村覆盖率和统一配送率,力争行政村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鼓励发展“一网多用”,积极拓展服务功能,加大农家店信息化改造力度,提高农村流通效率,同时开展质量管理回头看检查活动,确保农家店规范运行。

    大力发展新兴业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等大型商业业态,力争新引进国内外500强商贸企业1—2家。着力抓好城乡各类专业市场和超市、便利店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抓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双进”工程。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充分发挥其在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促进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大城乡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拓展消费市场。引导和培育消费热点,落实国家、省各项促进消费政策,努力提升商贸、餐饮等重点领域消费层次,促进消费升级。

    着力提升外贸水平。调整优化外贸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努力扩大出口规模。着力抓好水产品深加工、服装、机电产品等出口潜力产业的培育和扶持,挖掘和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力争早日形成出口规模。提高凹土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竞争实力,尽快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加强品牌建设,争取全年新增3-5家自营进出口企业。围绕重点发展领域特别是有较大增长潜力的领域,着力培育进出口企业和产业基地,争取完成15家以上企业的进出口孵化工作。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000万美元。

    (五)夯实三农基础,实现农业产业化大发展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突出重点,抓好“三农”工作,纵深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继续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和“三大行动”,稳定粮食生产,粮食总产保持55万吨以上。深入推进水产跨越工程,强龙头、建基地、树品牌、创强县,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7万吨以上。继续开展畜牧业转型升级行动,加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推进规模化养殖,肉类、禽蛋总产量分别达到5.4万吨、1.95万吨。大力发展林业二、三产业。完善乡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申报、认证力度。继续推广“企业+中介+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着力扶持壮大一批示范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点工程建设,夯实农村水利基础。实施16座病险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其中小(二)型水库7座,一般小(二)型水库9座;实施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处理工程共26个排灌站拆除重建或技术改造以及护岗河疏浚工程;实施南沙河、石坝河和涧溪河三条中小河流治理及池河防洪综合治理应急工程。认真抓好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示范重点县项目。以推进农业科技化为重点,全面推行良种、良法、良田、良制“四良”配套。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农业生产技术集成推广工程和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为抓手,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积极争取农业项目,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加强农业发展的现代装备基础建设。加快构建新型农机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化率提高到77%。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增强以城带乡能力。按照产城融合的要求,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有较强实力的中心镇。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村庄布点要求,推进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稳步推进中心村和农民居住点建设,继续抓好“五清五改一绿化”为重点的乡镇环境整治。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继续推行和完善惠农政策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机制,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切实抓好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财政奖补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增强农村民生保障能力,让广大农民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六)发展社会事业,实现幸福指数大提高

    扎实推进社会就业,强化创业带动就业,巩固和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机制,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保持就业形势稳定。扎实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认真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17,新建改扩建公立幼儿园5所,新建民办幼儿园2所。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实施好“两免一补” 18,努力争创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示范县。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1.5万平方米校安工程,特殊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开招录教师151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实施体育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建设工程,免费开放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快跃龙湖、栖凤湖、四星级酒店等项目建设,力争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10月份对外开放。尽快完成小横山广播电视发射塔建设,有效提高无线信号覆盖率。继续巩固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突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98%以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力争下半年中医院迁建项目投入使用,市医院迁建项目开工建设。深入开展“卫生应急处置示范县”和“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农村集体用餐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加大食品药品检测力度,力争完成50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店”,30家“药品安全示范店”,2个“食品药品安全示范镇”的创建目标,确保不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深入开展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活动。加强和巩固市乡村三级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构建和谐人口计生环境。力争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县)七连冠。

    (七)着眼和谐稳定,实现社会管理大创新

    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大力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年”活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创新。一是推进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深入完善城乡各类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积极探索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社会化,实施“金保工程” 19,提高经办能力。开展“五险合一” 20征收管理,提高社保覆盖面。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援助为基本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二是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对低收入家庭实行“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廉租住房保障逐步“提标扩面”。今年启动建设3100套保障性住房,积极推进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步伐,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三是继续加大民生工程投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省、滁州市的统一要求,大力发展环境保护、教科文卫、公共交通、职业技能培训等公益性事业。今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计划安排投入近10亿元。

    切实加强社会稳定风险应急处置创新。一是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深入落实《安徽省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试行)》,相关部门在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土地房屋征收、重点工程、涉农利益、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领域,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定具体操作办法。二是健全社会稳定风险化解机制。要建立健全社情民意调查机制,关注网上舆情,定期搜集、分析、研究、办理这些渠道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涉及民生的问题。建立市政府常务会定期分析调度稳定工作机制,加大对重大不稳定问题的调度化解力度。三是健全信访工作长效机制。继续实行领导定期接访、重点约访、带案下访制度。严格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强化领导责任、属地责任、部门责任。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多措并举解决信访问题,坚决防止和遏制非正常上访的行为发生。四是切实加强社会稳定风险应急处置。建立完善统一的应对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群体性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生产安全事件、防恐反恐等联合指挥机制,加强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力量建设。在电视台设置防震避险知识专栏,黄金时段播出;在全市中小学校把地震科普知识和应急避险演练设为必修课。

    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工作创新。一是建立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以基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自治组织为依靠,以公安机关为主力,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建设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数字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二是深入推进综治工作中心建设。强化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效能建设,完善“治安联防、矛盾联调、工作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工作机制。按照要求配备乡镇(街道)综治办主任,及专职副主任和专职工作人员。坚持把政法、信访、司法、民政以及与群众关系密切的职能部门整合起来,联合办公,联防联治,综合治理。三是加强社会治安辅助力量建设。适时面向社会公开招录辅警,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充分发挥好辅助力量作用,积极协助公安机关预防、控制、打击违法犯罪,弥补警力不足,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八)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生态环境大改善

    加强节能降耗工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降低能耗,提高效益。继续有计划的淘汰一批落后粘土砖瓦企业,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严把新上项目能耗关,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着力抓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确保万元GDP能耗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机制。对乐斯福、明光酒业、大光明啤酒、凯发污水处理厂等企业实行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全面完成“四项”减排指标任务21。加快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项目建设,逐步完善城镇污水收集管网。不断强化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监管。促进农业和农村污染减排,着力抓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和重点领域污染综合防治。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大力实施水源地环境整治、恢复和建设工程,加强南沙河、池河等水域的污染治理,提高水质达标率。实施1.3万亩长江防护林建设,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积极争创全省土地执法先进县。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当前,我市正处于弯道赶超、攻坚破难、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形势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新的起点上奋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解放思想,科学谋事。进一步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阀门”,树立强烈的创新进取意识,善于用宽广的眼界分析形势,用创新的思路谋划发展,用改革措施破解难题,在破除旧框框中探求新方法,在已有基础上谋划新思路,在借鉴先进的过程中形成新举措,以思想解放的闯劲、攻坚克难的干劲、坚持不懈的韧劲,大胆探索,奋发有为,勇于争先。

    创新实干,高效做事。把求真务实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要求,把快捷高效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标准,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改革22,提升行政服务窗口效能。以政府信息公开网为平台,做好财政预决算、行政审批结果、民生工程、招投标以及政府重点工作等政务公开工作。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强化目标管理,确保政令畅通。大力弘扬勤勉敬业的实干精神、迎难而上的攻坚精神和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集中精力抓发展。

    公平公正,依法办事。牢固树立现代服务型、法治型政府的建设理念,全面贯彻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扎实开展好“法律六进”和法治明光创建活动。建立健全行政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机制,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民主决策机制,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积极支持各人民团体开展工作,凝聚发展智慧,形成攻坚合力。

    从严治政,廉洁干事。廉政是政府工作的“生命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时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履职、踏踏实实干事,以出色的工作业绩回报全市人民。


    各位代表,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深知前进的道路充满挑战,更知肩负的责任重如泰山。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为实现加速崛起、富民强市目标而努力奋斗!

    注释:

    1“四个二”发展思路:突出实施工业化、城镇化两大主战略,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两大独特优势,积极构筑城镇、园区两大发展平台,努力打造长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和生态观光旅游两大基地。

    2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是安徽省积极探索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形势下,粮食主产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简称“三大行动”。

    3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从2005年起,力争用3年时间,在试点区域培育出约25万家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4一池三改:即在开展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一池)的同时,同步新建或改建畜禽舍、厕所和厨房(三改)。其主要任务是在合理规划和布局的基础上,将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建设与畜禽舍、厕所、厨房的配套建设或改造同步实施,使农户用上清洁方便的可再生能源。通过一池三改消灭疾病传染源,切断疫病传播渠道,改善庭院卫生,使广大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活方式,走上健康与文明的生活之路。

    5三沼:就是沼气池在生产中产生的沼气、沼液、沼渣。“三沼”综合利用是沼气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关键,它是将沼气、沼液、沼渣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降低污染治理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农村综合生产效益的一项措施。

    6村村通: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公路、电力、生活和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内容。其中,农村公路“村村通”是国家规划在“十一五”期间,中部地区用5年时间完成所有建制行政村通水泥路(沥青路)的建设任务,建设资金由中央、省和地方配套,共同承担。2006—2010年,明光市共建设通村公路910公里,投入资金2.1285亿元,已全面实现了所有建制行政村通达水泥路的目标任务。

    7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指以村民民主决策、自愿出资出劳为前提,政府给予奖励补助,使政府投入和农民出资出劳相结合,共同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安徽省从2009年起启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

    8五五普法:是2006—2010年第五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的简称。我国从1986年起,实施以每五年为一个周期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规划。

    9“三化”同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同步推进“三化”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与带动作用,实现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

    10“456”发展目标: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工业力争实现“456”发展目标,即:培育四个百亿元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总值达50亿元以上,六大主导产业基本成型。

    11绿色粮仓: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滁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提出了以2007年为基年,规划到2015年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5亿斤,到2020年增长到115亿斤目标的“百亿粮仓”建设任务。在滁州市2008年百亿粮仓工作会议上,各县市区根据自身粮食生产特点,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粮仓”建设任务,当时明光市的建设任务被定名为“绿色粮仓”。

    12四把一促工程:1997年,安徽省委、省政府为切实解决江淮分水岭地区受自然因素和传统产业结构制约,旱灾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面貌所作出加快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即: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路修通、把结构调优、促进农民增收。

    13 BT、BOT:BT投融模式在我国是一种新兴起的投融资模式,“BT” 是英文“BUILD”和“TRANSFER”的缩写,中文的狭义解释是建设、移交,广义解释代表一个完整的投资过程,即项目的融资、建设、移交全过程。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是指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类方式,它有时称为"公共工程特许权"。通常所说的BOT,即建设--经营--转让。政府给予某些公司新项目建设的特许权时,通常采取这种方式。私合伙人或某国际财团愿意自己融资,建设某项基础设施,并在一段时间内经营该设施,然后将此转让给政府部门或其他公共机构。

    14“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15两馆一院:即市文化中心,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位于城东新区,南临花园东路,西至祁仓路,北临绿地,东至市民生态广场。规划总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其中剧院10000平方米(1000座),文化馆3500平方米,图书馆3500平方米。该项目的建设将有效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为广大市民创造一个崭新的文化活动中心。
    16“万千百十”市场工程:滁州市确定“十二五”时期市场建设的目标,即:每年新增万户工商经营户,“十二五” 末商贸物流业销售额达千亿元,每年商贸物流业投资超百亿元,每个行业抓好十大重点项目建设。

    17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加快发展我市学前教育事业,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要求,经市政府报请省、滁州市政府批准,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别新增公办幼儿园8所、5所、5所;分别新增普惠民办幼儿园(面向社会大众招生,具有一定公益性、有质量,其收费标准不高于同类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的民办幼儿园。)1所、2所、1所,合计22所。

    18两免一补:即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我省“两免一补”实施范围和对象为:(一)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教生;(二)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持有当地民政部门颁发的特困证(卡)、低保证的农村特困群众和城市低保户的子女。

    19金保工程: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中央、省、市三级网络为依托,涵盖县、乡等基层机构,支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等核心应用,覆盖全国的统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

    20五险合一:是指对城镇职工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实行统一申报、统一缴费。

    21“四项”减排指标:“十二五”期间,我国决定继续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约束性指标,同时根据改善环境质量的需要,又把氮氧化物和氨氮列入了约束性指标。化学需氧量(COD)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个指标;二氧化硫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溶于水中会形成亚硫酸(酸雨的主要成分),进一步氧化会生成硫酸;氮氧化物包括多种化合物,多不稳定,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

    22“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是指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规范高效的审批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推进一个行政机关的审批事项向一个处室集中、行政审批处室向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集中,保障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到位、审批权限到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