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专项】明光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8-02-16 16:54
    【字体:打印

    明光市农业委员会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坚持把粮食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把农业放在“四化同步”的基础位置,把“三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攻坚克难完成了“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目标任务,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美好乡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积极呼应滁州市“百亿粮仓”建设,通过整合小麦、水稻、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县、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等项目资源,认真组织实施粮食生产三大行动,着力打造“绿色粮仓”;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的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高;通过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积极实施千亿斤增粮、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引导社会资金转投农业等一系列措施,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015年,粮食生产面积154.4万亩,比 “十一五”末148.3万亩净增6.1万亩,增幅4.1%;单产352.7公斤/亩,比“十一五”末335.1公斤/亩净增17.6公斤/亩,增长5.3%;总产达54.5万吨,比“十一五”末49.2万吨净增4.3万吨,增长7.9%。常规露地蔬菜年种植面积8.2万亩,涧溪、古沛西红柿、辣椒专业蔬菜基地建成,产品投入市场。

    (二)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明光市采取积极措施,克服H7N9流感、小反刍兽疫等疫情,以及生猪市场的持续波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有效确保“十二五”期间无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和无重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畜牧业得到了快速稳定发展。2015年全市生猪、牛、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67.28万头、7.30万头、12.42万只、997万只。肉类总产量5.235万吨,禽蛋产量2.265万吨,畜牧业总产值15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1.5%;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全市畜禽规模养殖户3187户,规模化养殖比重达70%,其中:猪、牛、羊、禽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72%50%60%83%;标准化比重达45%,目前拥有标准化示范场部级1家、省级2家、市级23家;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进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个,成立养猪协会5个,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畜产品5个。通过加强项目建设,共争取了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县级动物检疫监督基础设施建设、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能繁母猪财政补贴、能繁母猪保险等支持项目和业扶持政策扶持资金450多万元,有力地促进畜牧业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优化。

    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县级以上龙头企业79家,比201062家增加了17家。农产品加工产值由2010年的32.5亿元提高到2014年的44.3亿元,增加了11.8亿元。85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630个,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622个,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协会8个。省级以上示范专业合作社5个,滁州市级专业合作社13个。家庭农场已登记注册387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9家,滁州市示范家庭农场3家。

    (五)农村能源工作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共推广户用沼气池1000口,建立大中型民工程1处,新建乡村沼气服务站3个;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建设项目,每年推广节柴灶1000台、气化炉160台、太阳能热水器80台。

    (六)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有明显提高。

    通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乡镇农技站条件建设基本完成,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机构的公益服务职能,转变了服务方式,将农技服务体系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示范带动户有机结合起来,畅通了农技服务渠道,农业技术顺利地进入农户,进入田间地头,直接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很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粮食产业的发展,达到了农民增收的目的。 共培训农民13397人。期中阳光工程培训2797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8860人、农民创业培训290人、农民科技培训1450人。

    (七)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全市农民纯收入由2010年的5425元增加到2014年的8529元。农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二、“十三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十三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总体比较有利。一是国家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施一系列有力、直接、范围广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全市农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沿着精品农业方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出口大幅增加。三是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变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耕地承包经营权向少数种植大户集中,农业产业化企业不断涌现,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不断推进,农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同时,全市农业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明显提升,美好乡村建设初显风貌。四是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拉大了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为我市农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十二五”以来,我市农业产业虽然实现了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高,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制约因素客观存在:一是农业基础地位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新时期农业作为“接二连三”的产业,其重要性在全社会还未被广泛认知,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农业亟待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农业本身,部门内部机构、人员编制大都仍沿续过去传统的设置,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外向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职能未能充分体现,现有农业技术人员传统专业占比大,知识亟待更新,能力亟待提高,受人员编制等因素的制约,近些年新鲜血液补充难,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力量显得薄弱,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年龄老化、素质偏低。二是农业有效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农业是个露天工厂,比较二、三产业,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回报期也长,加之农业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投资农业的风险大,地方政策投资农业的力度与周边市(市)比相对较小,外资、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催生的农业大项目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小、整体实力较弱、带动能力还不强,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依法治农护农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广大技术人员、农民、涉农企业的法制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整合充实和提高。

    三、“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方略。统筹推进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加快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改善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转变,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坚持完善美好乡村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坚持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推广农业低碳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业绿色增产。

    (三)主要目标。

    2020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7290元,年均递增率12 %以上;粮食产量达到60.1万吨,肉类产量达5.41万吨,蛋类产量达2.29万吨。农村土地流转70万亩,规模化经营比例达到50%以上;常年蔬菜种植面积提高到9万亩,加强蔬菜标准化建设指导,各级标准园达到5个;各级龙头企业数达到45家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百分百,全市绿色农产品认证数量达15个以,生产面积10万亩以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130个以上,生产面积15万亩以上。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820个;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9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推广清洁能源太阳能热水器1000台;推广节柴灶2000台;推广大型沼气工程500立方米以上3个、中小型沼气工程50300立方米10个;德青源沼气(生物天然气)工程11.5万立方米;生物质颗粒项目5处年生产秸秆颗粒能力2万吨;太阳能路灯100盏;县级沼气服务站一处。

    四、“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

    (一)深入开展粮食绿色生产模式攻关,推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

    1、深入开展粮食生产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以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提升品质,提高效益为发展思路,以麦-稻和麦-玉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为重点,围绕推行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在“三推”(推广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栽培技术、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和“三节”(节肥、节药、节水)上下功夫,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整合、节本增效同步、生产生态并重。通过高产创建田的示范带动,全市粮食主推技术到位率和主导品种覆盖率达到100%,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淮河流域防洪排涝减灾工程 、池河流域及中小河流防洪排涝治理工程、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二是加强粮田改造工程:按水库与电站灌区相结合统一规划,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科技措施,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把中低产田建成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三是加强农机装备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机械化生产装备、秸杆还田综合利用机械化装备、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建设、乡镇农机服务站建设等。

    3、依靠科技进步。重点实施植保工程(监测站点、资料库及配套设施建设、病虫测报信息网络建设、专业服务队持久运行及机械更新配套设施建设、资料库、培训宣传及运输设施、防治新农药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频振诱控及生物防治建设等)、测土配方施肥工程(配备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建设、技术推广应用、秸秆还田与有机肥积造、新技术集成转化示范基地建设等)、农业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工程(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站点建设、高效农业技术推广载体建设、科技培训等)、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健全集市、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中心网络,并联结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生产、加工、销售大户)。

    (二)实施升级计划,加快畜牧业发展

    1、优化区域布局。总体布局是南部草食牛羊、中部高产猪禽,北部沿淮优质水禽。南部着力建设优质肉牛、优质肉羊、散养草鸡(蛋)等绿色畜产品基地。中部着力建立优质肉鸡和高产蛋鸡生产区、优质肉猪生产区;北部沿淮着力建立优质肉鹅、肉鸭和高产蛋鸭生产区。依法划分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从源头上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合理布局场点,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到“十三五”期间,全市畜禽规模养殖用地预计新增1000亩以上,主要用于种畜禽场、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养殖小区、畜禽产品加工等产业建设。

    2、加强项目建设。一是加强上级财政项目的申报与建设。包括国家级和省、市级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小区)认证;积极申报国家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项目,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国家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家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以奖代补项目。力争“十三五”期间新建10个以上市级家禽标准化养殖场,积极创造条件申报5个无公害产品。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美国嘉吉肉鸡产业链项目、浙江海亮生态养殖项目、北京德青源蛋鸡产业链项目为战略支点,发挥大企业理念先进、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等优势,推动我市畜牧业跨越式发展,打造滁州市乃至全省畜牧强县。三是加快我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积极争取社会化资金投入,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保障我市畜产品质量安全。

    3、加强疫病防控。一是加强和提升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争取全市基层畜牧兽医站有办公场所,有设施设备,有技术人员,有工作经费。二是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方案,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政企、技企联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开展动物疫病防控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确保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羊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免疫抗体合格率、免疫证明发放率、免疫档案建档率、牲畜二维码耳标佩带率100%。三是积极争取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列入地方政府年终绩效考核,将地方政府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出击,确保“十三五”期间全市无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4、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合理设置动物卫生监督分所,增加执法手段,充实执法队伍,争取执法经费,做到有设施办公、有手段执法、有人员执法、有经费执法。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建立动物卫生监督分所6个。

    5、加快小区建设。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活动,推进养殖方式转变。以龙头企业和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主体,采取企业自建、农户联建、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以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为契机,做好养殖小区规划。力争到“十三五”末,通过市级以上认证的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35个以上,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80%以上。

    6、推广适用技术。加强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创新畜牧技术推广机制。推广畜禽良种,推进畜禽标准化生态养殖集成技术(包括种猪生产性能测定和生猪人工授精、肉羊高床养殖、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猪—沼—粮(鱼、林、果、菜)”循环生态养殖技术(在年饲养生猪100头、家禽1万只、山羊500只、肉牛3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中,户均建设113立方米以上的沼气池;在规模养殖场中建设大中型沼气池)、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畜禽疫病综合防控、牛细管冻精冷配、种草养畜、高产蛋(肉)鸡综合配套饲养等技术。依法推进清洁养殖,加强环境保护。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施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计划,按照做大总量、培育品牌、集群发展的方向,促进加工型龙头企业聚集发展,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到2020年,全市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家和1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以大宗农产品产后初加工为重点,提升产后贮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等技术研发和装备水平,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新发展。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合同价格优惠、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提高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收入。

    (四)开展蔬菜产业提升行动,推进新一轮“菜蓝子”工程建设

    1、建设基地,增产能。一是扩建明光街道蔬菜基地,新建蔬菜大棚1000亩,每年生产6000吨无公害蔬菜,保障明光城市供应。二是建设泊岗乡1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其中发展大棚蔬菜1000亩,推广“马铃薯-大葱”种植模式,每年生产马铃薯和大葱5万吨;在石坝和古沛建立200亩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示范基地。三是建设潘村镇1万亩大白菜生产基地。四是以涧溪镇为中心建设3万亩西瓜生产基地,以古沛镇为中心建设5万亩无籽西瓜生产基地。

    2、健全体系,保安全。健全农产品健全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1个,加强对蔬菜等新鲜农产品的检测。

    3、加强示范,推“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 一是引进、示范、推广马铃薯、西红柿、芹菜、大白菜等优新品种。二是建设农作物良种繁育中心,快速提高我市新品种培育和良种良法配套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全面开发、多元化发展的路子,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加大农村沼气、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液化气、风能发电等清洁能源以及节柴灶、秸秆固化等节能设施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快清洁、方便、高效农村新能源发展步伐,促进农村清洁能源转型发展。

    (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生产质量实行全程监控。实行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七)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基层农村推广体系建设。巩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成果,大力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力(1)加强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农民满意的科技人员队伍。(2)做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为全面推行绩效考核制,建立效能淘汰机制和工资与工作任务、效果挂钩的分配机制。

     2、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围绕保障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导向,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能力为核心,强化项目实施管理,创新培育模式,提升培育质量,加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支撑。

    3、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建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实施农业物联网工程,大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以政府投资为引导,拓宽农业投入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农业补贴额度,增加对农民的消费补贴。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土地财产权属,稳步引导农村土地市场化、集约化、资本化运作,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权交易市场。在继续支持农业生产环节的同时,加大对产前的种子供应、市场信息服务,产后的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的支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方筹集农业发展资金,鼓励和引导大中型企业投资农业。

    (二)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抓好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疫情疫病防治及农业信息化建设。探索与高等职业院校建立长期培训基地,抓好农民就业创业服务。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加快发展“三农”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工程”、“新网工程”,大力开展“家电、农机、汽车”下乡活动。实施农业物联网工程,大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三)大力推进依法治农。

    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和队伍建设,加大对农业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完善执法监督制度,促进公正执法和严格执法。继续抓好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实现由提高农业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推进农业系统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使农业各项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四)加大工作落实力度。

    抓住对农业发展有利的每一个政策性机遇,加大农业抵御自然、市场风险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农业的自我保护体系。整合农业投资,减少和避免各项重复建设,集中资金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编制各类发展规划,以规划引导发展,以量化指标考核发展,明确责任,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宣传力度,积极调动广大干部和农民投身“三农”建设。分年度拟定发展计划,分阶段选择重点,大力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确保“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实现明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