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2-12-09 16:43
    【字体:打印




























    明光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明光市教育体育局

    二〇二二年


     

    一、“十三五”期间体育事业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主要成就                           

    (二)存在问题

    (三)发展机遇与挑战

    二、“十四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十四五”时期体育事业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

    (一)实施快乐健身行动,提高群众体育发展质量

    (二)紧抓传统优势项目,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三)推动体育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四)加强体教深度融合发展,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五)强化依法行政,推进体育法治建设工作

    四、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全面深化改革 

    (三)完善投入机制 

    (四)严格项目管理 

    (五)强化评估监督 


    明光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国家和省市实施新一轮体育事业改革的关键阶段,是明光市体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建设体育强县,促进明光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体育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助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新明光建设。根据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部署以及《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安徽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滁州市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明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部署,结合明光市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体育事业发展基础与形势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聚焦体育强县建设,以“全民健身,健康明光”为目标,全市体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体育设施建设更加完善,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增强,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各项体育工作取得了新成就,为“十四五”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主要成就

    1.体育健身设施日益完善


    完成县级“五个一”建设任务,52.9%的乡镇(街道)完成“三个一”建设任务,基本实现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和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实现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建设社会化足球场8块。投入近500万元建成省内首个最大最完整的仿真冰球(轮滑球)训练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2平方米,位列滁州市8个县(市、区)前列。2020年投资约4.5亿元,建设占地214亩,总建筑面积44315平方米的明光市体育中心项目,预计2023年投入使用。

    2.全民健身活动形式多样

    成功举办明光市第五届运动会暨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先后举办“纳凉体育”节、“民生杯”农民趣味运动会、涧溪镇“桃花杯”篮球赛、柳巷镇“钱杆保健操”大赛等,共举办群众体育赛事130余次,参加群众体育比赛与活动的人数达10余万人次。其中以“明光力量”命名的搏击比赛已连续举办3年,吸引了全国各地拳手参加比赛,并在多个网络平台现场直播比赛,有力地提升了赛事品质与影响力。

    3.体育社会组织逐步健全

    全市共成立了以武术、足球、篮球为龙头的体育协会13个、体育健身俱乐部4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家,登记的健身及培训机构30家,吸纳会员5820余人。成立了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各级各类全民健身站点达到162个。全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共917名,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67名。全民体质监测工作稳步开展,建有设备齐全的监测站(点)1个。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约31.2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约20.3万人,占全市人口的42%。群众身体素质稳步提高,《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达标率达92%,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率达17.64%。“十三五”期间,获“全省国民体质监测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安徽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市级体育强县达标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4.办赛能力明显提升

    积极承办各种赛事,成功承办了“健康安徽”环江淮万人骑行大赛暨明光市环抹山山地自行车赛、安徽省青少年国际式摔跤比赛暨U系列比赛、安徽省桥牌精英赛、安徽省青少年排球锦标赛、滁州市中小学生手球联赛、滁州市传统武术比赛、滁州市青少年乒乓球比赛。牵头承办安徽省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门球、健美健身和乒乓球3项比赛,受到了安徽省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滁州市承办工作指挥部办公室的通报表扬,被安徽省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组委会表彰为“优秀赛区”。各种赛事的成功承办充分展示了明光蓬勃发展的良好形象。

    5.学校体育扎实推进

    加强体教融合,继续推进阳光体育活动,鼓励实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扶持青少年技能培训,让学生熟练掌握1-2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健身的习惯。重点打造以手球、排球、古典式摔跤、冰上运动为主的特色和特长项目。以手球运动为载体,推动中小学校成立手球协会,促进手球训练与教学融为一体,明光市手球协会已发展到30多所学校,占全市中小学校数近一半;体育教研成果《校园手球》一书被滁州市教育体育局选定为地方性手球教材。全市共有20所国家级体育传特校和推广校,其中“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5所;“全国手球示范校”1所;“全国手球传统项目学校”9所;“全国手球项目推广校”3所;“全国冰雪项目特色学校”1所;“全国校园排球项目特色学校”1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所;滁州市级体育传特校39所;滁州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个。十三五期间,我市有四所学校在全国小学活力校园优秀案例评选中获奖。

    6.竞技体育实力显著增强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累计培训足球教练员22人、篮球教练员18人、武术教练员5人。强化组织领导,健全比赛激励机制,制定《中小学校参加上级青少年计划内比赛激励办法》,对授权参加比赛的学校按照赛事级别和获奖情况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组织参加全国和省、地市竞技体育比赛,累计获国家级一等奖12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15个;获省冠军17个、一等奖35个、二等奖24个、三等奖20个;获滁州市冠军36个、亚军24个、一等奖54个、第一名25个、第二名40个,其中手球水平在滁州市继续保持领先。“十三五”期间,累计向滁州市以上体校输送320多名运动员。我市代表滁州市参加省十五运古典式摔跤项目比赛在2019年全省青少年锦标赛中获得237铜,在2020年全省青少年锦标赛中获得111铜的优异成绩。

    7.体育产业发展活力初显

    体育彩票工作稳步发展,体育彩票销量节节攀升。28家销售点年销量达3000万元。加强从事健身休闲行业体育企业的培养,充分利用县域旅游文化生态资源,连续多年承办“健康安徽”环江淮万人骑行大赛明光分站赛,提升了我市自行车赛事品牌的影响力。结合民间艺术“钱杆舞”,打造老少皆宜的“钱杆保健操”,通过校园普及推广、举办品牌赛事、表演推陈出新,在满足群众审美和健身需求的同时,也带动了“钱杆舞”道具、服装制作等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健身及培训机构会员数达1.5万人,年培训约2万人次,带动消费达3亿。

    (二) 存在问题

    1.公共体育服务仍显不足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和健康需求还存在差距。体育基础设施总量偏少,门类不全,布局不合理,场地设施供需矛盾仍然凸显。群众体育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发挥不明显,科学健身指导能力有待提升,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功能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部分农村地区体育设施和体育服务延展不足,缺口较大。

    2.竞技体育水平不高

    竞技体育整体水平还不高,优势项目不明显,底子薄,潜在优势项目不够突出,项目布局还需进一步完善。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储备困难较大,竞技体育发展后劲不足,职业体育发展滞后。

    3.体育产业总量规模小

    体育事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认识还不够到位,体育资金投入不足,体育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比较滞后。体育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体育产业甚至还处于刚起步状态。体育产业体系、生态尚未形成,体育企业数量有限,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体育用品制造业极其薄弱。

    (三)发展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明光市体育事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同在。

    1.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赋予体育工作新定位、新功能、新要求,为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体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战略以及省市县三级快乐健身行动的深入实施,极大地激发了体育发展活力。随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滁州西部大工业基地等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市发挥政策叠加优势,有利于我市体育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学习借鉴体育发展先进经验,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安徽省提出2035年建成体育强省,体育成为美好安徽建设的标志性事业。2022年滁州市承办安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明光市具体负责古典式摔跤、排球、单排轮滑球、乒乓球、橄榄球五个项目的承办工作,这将全面推动我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承办赛事能力。同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国民的健康观念将逐步转变,“运动是良医”“运动是疫苗”等认识已经深入人心,极大地增加国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主动性,体育人口也将快速增加,大众体育消费意愿和频次将逐步提升。这些将极大地激发体育事业的发展活力。

    2.面临挑战

    明光市体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变局的挑战。社会转型加速,数字化发展不断迭代升级,对提升体育事业在智治、慧智的水平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质量、供给方式的提升要求更加迫切。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对于体育事业发展的改革和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对于带有聚集性质的体育竞赛表演、全民健身等板块,在防控疫情的红线要求和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处理上,需要实践创新和科学应变。

    二、“十四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统筹做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青少年体育等各项工作,努力推进明光市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升明光市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开创明光市体育事业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体育强县建设,为明光市经济社会发展“5351”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加强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体育行业作风建设,全面贯彻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对体育发展的战略部署上来,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体育工作的决策部署,为明光市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优先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面实施明光全民健身工程,构建更高水平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坚持改革引领

    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强化改革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道路。

    4.坚持依法治体

    进一步加强体育法治建设,增强体育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体育事业的能力和水平,把体育工作纳入法治轨道,依法行政,促进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5.坚持统筹协调

    坚持体育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方向,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全面高质量发展,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健康、教育等领域融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

    1.全民健身实现新提高

    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结合我市实际需求,开展快乐健身行动,构建更加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参与度高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与身体素质。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实现县级“五个一”和乡镇(街道)“三个一”全覆盖,完善城镇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实现行政村和居住小区健身设施全覆盖。完善科学健身指导体系、体育健身组织体系和赛事活动组织体系,提升体育组织指导能力。2023年完成明光市新体育中心(明光市奥体中心)建设,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达到1.4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低于43%,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不低于92%,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名。

    2.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

    建设完善各级各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提升运动训练水平,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到2025年,市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达到1-2个,市级青少年体育项目训练点达到10个以上,新增滁州市级及以上体育传统和特色学校10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所、市队县办项目2个以上。重点加强手球、冰球(轮滑球)、排球等传统优势项目建设,争取在省运会、青运会等各级高水平赛事中保持优势和竞争力。到2025年,市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训练点、传特校在训人数达到1500人以上。在明光市体管中心挂牌成立明光市青少年业余体校,项目由体校和相关中小学校进行联办,联办项目不少于6个,优势互补,共同提升我市青少年竞技体育水平。

    3.体教融合实现新发展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功能,进一步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实现青少年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突出青少年体育在建设体育强县中的战略地位。“十四五”期间,以青少年体教融合发展为核心目标,强化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政策保障,提升各运动项目体育传统特色校的管理水平,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推进社会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规范化发展,多措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到2025年,明光市中小学手球协会参与学校占全市学校比例达到75%

    4.体育产业实现新跨越

    2025年,初步形成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相融合、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建立包括体育旅游、健身娱乐、运动休闲、体育康复、体育竞赛与表演、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体育中介、体育彩票、体育传媒、体育场馆建筑等体育市场和产业体系,体育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5.治理水平实现新提升

    牢固树立依法决策意识,严格遵循法定权限和程序作出决策,确保决策内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建立健全体育管理权力运行和维护体育公共管理制度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体育治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体育行政执法,提升体育市场的监管水平。按照体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提升体育信息化水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入开展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专项治理。

    三、“十四五”时期体育事业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

    (一)实施快乐健身行动,提高群众体育发展质量

    1.补齐设施短板,完善场地设施建设

    评估健身设施布局和开放使用现状,对照省市两级相关标准规范和群众健身需求,编制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和明光市全民健身工程,推进各类体育场馆设施开放利用,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健身设施,并统筹考虑增加应急避难(险)功能设置,定期开展健身器材维护、保养管理的常态化检查。2023,全面完成全市居住小区和行政村现有健身设施的维修、改造和提升,以及未配建健身设施小区和行政村的配建工作,基本实现城乡居民身边健身设施全覆盖。到2025年,新建居民区和社区严格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结合城市旧小区改造,补建体育设施,增加体育活动空间。新建改扩建体育公园1个,新建全民健身步道20公里,新建改扩建“口袋体育公园”5个,新建1个城区标准室内游泳馆和2个乡镇(街道)室内全民健身中心,全面实现县级“五个一”和乡镇(街道)“三个一”全覆盖,完善城镇社区15 分钟健身圈。实施学校体育设施安全隔离改造工程,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推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新建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严格按开放条件设计、建设。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以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运营管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

    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建设女山湖中小学手球馆、九道湾体育公园、三界镇汽摩基地、静港营地体育户外运动基地等体育特色设施。

    2.健全健身组织网络,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积极发展城乡基层体育组织,大力发展单项体育协会、行业和人群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健身团体,形成覆盖城乡、富有活力、就近就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育健身组织网络,到2025年新增体育协会2个以上。加快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加强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创新发展,完善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增强体育社会组织粘性和活力。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建设体育社会组织,加强备案管理,在组织运作、活动场地、活动经费、人才队伍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对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的引导和管理,将运动项目的推广普及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广泛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和社会热心人士从事义务健身辅导,加快形成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网络。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将体育文化融合地方文化,充分发挥体育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以体育赛事为依托,打造城市名片,加强文化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宣传体育健身理念,营造全民健身的体育文化氛围。

    3.组织赛事活动,丰富群众体育生活

    创建“一市多品、一镇一品”全民健身品牌。大力发展明光“钱杆保健操”、明光夏季俱乐部篮球赛、“江淮分水岭风景道”自行车系列赛、“明光力量”搏击赛等品牌赛事。办好各级全民健身运动会和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赛,每年参加赛事活动人数不少于4万人次。充分利用元旦、春节、“8.8全民健身日”等节假日,积极举办健身气功、太极拳、广场舞、羽毛球、乒乓球、山地自行车、足篮排三大球等活动和比赛,以老嘉山、女山、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抹山为载体,组织开展“拥抱自然”登山、骑行和自驾游活动,积极打造“明光健身圈”。大力推广社区运动会,不断丰富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活动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比赛活动。广泛开展民族、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推广普及广播体操等。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坚持线上线下结合、传统新兴并举,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升全民健康和免疫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和扩大对外体育文化交流,积极承办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竞技比赛。

    4. 加强科学健身指导,促进全民健身均衡发展

    整合相关资源,建设明光市科学健身指导中心。推广科学健身理念,构建科学健身服务指导机制。到2025年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500名以上,每年组织各级各类体育培训活动不少于7300人次,每年开展科学健身指导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乡村不少于1次。鼓励各乡镇(街道)建立健康促进服务中心,组织乡镇(街道)医务工作者、乡镇文体工作人员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全市的晨晚练点为阵地,在社区开展日常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扎实推进重点人群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妇女、残疾人、老年人以及企业职工参与健身、乐于健身、受益健身。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干预工作,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开展,使人民群众确实享受到全民健身带来的成果。

    (二)紧抓传统优势项目,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1.夯实竞技训练基础,优化竞技项目布局

    以承办安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五个项目比赛和三个项目参赛夺牌任务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新建和改造体育场馆资源,从根本上解决竞技训练场馆不足的短板,为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到2025年,新建手球馆1个,新增手球场地3个、排球场地2个。优化、调整全市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全力发展手球、排球、冰球(轮滑球)等传统优势项目,加大对足球、篮球等竞技项目上的投入。以青少年足球为基础,加强足球特色学校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

    通过承办省十五运单排轮滑球和橄榄球比赛,以及新体育中心(明光市奥体中心)游泳馆和跳水馆的的建成使用,四个场馆均为全省最高标准的专业体育场馆。争取挂牌省级以上青少年训练基地,积极承办高级别高水平的各类体育赛事和青少年基地训练营活动,进一步带动我市青少年竞技体育水平发展。

    2.加强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充分发挥明光市教体工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体育协会建立党组织,在比赛活动中开展党建活动,努力把党建融入日常工作中。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加强运动员、教练员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思想品德教育,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运动员的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多途径、全方位提升运动员综合素质。

    3.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

    提高现代科学训练模式与方法的应用范围和水平,加强科技创新与医疗保障,不断提升科学训练水平。建设完善“科、训、医、教”一体化的训练基地模式,到2025年,建设市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1-2个。建立和完善科研服务团队管理制度,规范科研团队招募与服务流程,提升运动队保障水平。制定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政策,完善奖励与考核机制,加强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建立竞技人才数据库,实现竞技人才信息的科学、精准、动态化管理。完善竞技队伍保障体系,拓宽组织安置、推优上学、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等多种渠道。完善裁判员管理体制,保障重点运动项目高水平教练员引进、培养力度。

    4. 培育高水平品牌赛事,健全比赛激励机制

    积极探索、培育高水平竞技赛事,打造手球、冰球(轮滑球)、橄榄球以及游泳和跳水等3-4个自主品牌赛事,积极承办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竞技比赛。逐步将工作重心转向以竞赛为导向,以提供服务为核心,促进竞技体育健康发展。探索竞技体育多元发展模式,引导各级力量参与群众关注度高、市场化程度高的训练与竞赛项目。鼓励各级优秀运动员积极参与高水平竞技赛事,并出台相应的比赛激励机制,对获奖运动队及个人进行嘉奖。

    (三)推动体育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1.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造体育优势产业

    优化体育产业布局,支持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体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协会,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骨干体育企业。积极扶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鼓励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为体育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充分利用认证认可手段,为体育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引导开发具有自主品牌的制造业,不断提高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健身用品制造产业。鼓励吸引国内外体育企业落户明光。

    2.丰富体育赛事活动,开发健身休闲服务产业

    加强与国内外体育组织和各类体育协会的合作,积极申办知名度高、品牌形象好的国内体育赛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支持各类体育协会举办、承办普及面广、技术水平高的篮球、搏击、汽摩、自行车等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赛事。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承办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赛事和体育项目表演,通过举办赛事活动拉动酒店餐饮、旅游、购物等产业。充分利用明光市丰富的山水生态自然与人文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支持八岭湖、景泰阳、静港营地等体育运动休闲基地建设。实施健身服务精品工程,促进观光、休闲、娱乐、度假、运动体验等为主要形式的运动休闲产业发展。结合体育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申报市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女山湖镇、三界镇等体育特色小镇和石坝镇汽车自驾营地、三界镇汽摩基地等项目建设。实施“体育+”工程,重点推进体教融合、体医养融合和体旅融合。

    3.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群众健身消费增长

    落实国家标准化战略,加强体育标准化工作,规范体育标准化活动。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督查,落实体育相关税费价格优惠政策。细化监管举措,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体育赛事活动、体育培训、体育中介服务等体育市场重点领域的监管制度体系,健全信用约束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强对体育市场的事中事后监管,通过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开展资金使用绩效评估,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各类赛事活动拉动经济消费,积极培育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态,促进健身服务消费提质扩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支持群众健身消费,鼓励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益性群众健身服务。

    4.推动体育彩票健康发展,助力体育公益事业

    坚持“建设负责任、可信赖、健康持续发展的国家公益彩票”的长期定位,狠抓风险防控,深化责任彩票建设,推动结构性增长,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水平,实现体育彩票高质量发展。强力推动责任彩票在体育彩票业务全流程的贯穿融入,打造良好行业生态;持续塑造责任为先、公益公信为核心的品牌形象,积极传播体彩正向价值观;拓展优化销售渠道,匹配不同产品结构和差异化营销策略,实现客户体验显著提升及客群结构改善;强化战略管理、风险防控、技术保障、运营管理及人才队伍等支撑体系建设,加快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管理和宣传,助力体育公益事业发展。

    (四)加强体教深度融合发展,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1.加强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指导学校体育工作开展

    面向全体学生,配齐配足体育老师,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确保体育课时间不被挤占。严格落实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阶段每周2课时。推动体育社团活动、课外活动课程化管理。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促进运动机能协调发展,指导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1-2项运动技能。

    2.加强体育传统和特色学校建设,深化体教融合发展

    积极推进体育传统和特色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体育传统和特色项目学校建设促进学校体育活动质量提升,努力实现“把运动队办到学校,让优秀运动员从校园走出”的体教融合目标。推动运动项目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普及,各类集训活动要接纳在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推动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学生开放,促进学校体育水平提高。充分利用冬、夏令营活动,以体育传统和特色学校为主要对象,实施体育项目技能培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专业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体育培训机构、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等为学校提供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提高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运动水平。

    3.丰富青少年竞赛供给,提升青少年竞技水平

    每年举办全市青少年手球、篮球、校园足球、武术、乒乓球、羽毛球、运动会等体育比赛不少于1次,积极选拔优秀队伍参加省市和全国比赛,积极培养输送体育人才。完善学段间相互衔接的班级、校级、市(县)级三级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校内比赛、周末组织校际比赛、假期组织跨区域比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举办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比赛,大力发展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比赛,盘活青少年体育赛事资源,打造青少年身边的赛事。全面加强青少年反兴奋剂教育和监督检查工作力度。

    (五)强化依法行政,推进体育法治建设工作

    1.完善体育规章制度,强化体育发展法律支持

    积极落实涉及体育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定完善体育事业规范性文件,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督查,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律支持。大力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完善购买服务内容、标准、方式和程序,建立健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估体系。

    2.规范体育行政执法,提升体育市场监管水平

    推进体育领域行政执法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认真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执法行为。认真执行体育相关法律与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执法依据和权限,保证体育执法公正、文明、规范、有序。加快体育执法队伍建设,加大体育市场执法监管力度,做好对全市体育执法工作的监督检查。

    3.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营造良好体育竞赛氛围

    加强对体育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积极做好体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健全体育行政执法人员岗位培训制度,组织开展体育行政执法人员法治专题培训。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体育法治宣传教育。重点对体育系统的运动员、教练员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宣传教育,通过会议、杂志和网络等多种形式,组织干部、教练员、运动员等举行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专项治理会议,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职业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体育竞赛氛围。


    四、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实现明光市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证。将体育事业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规划,加强组织协调,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提高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氛围。建立、完善体育发展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的研制和实施,保障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一并落实。

    (二)全面深化改革

    根据新时期体育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科学研判,更新体育理念,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动重点体育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发展,激发活力,加快速度,提高质量。对于调动社会积极性的改革举措,要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积极推进。同时加强改革督促检查,完善统筹决策、分工落实、督察督办,确保各项体育改革措施稳步推进。

    (三)完善投入机制

    按照上级各类体育文件精神要求,加大对于体育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财政对于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与实施的资金保障,综合运用财政资金、商业贷款、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企业债券、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资金渠道,解决项目建设资金。加大对体育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力度。

    (四)严格项目管理

    各部门要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共同做好项目的组织、协调、监督等工作,加强对项目全过程的监督和检查,确保项目及时开工、及时更新、按时完工。完善体育市场监管体制,积极推进将体育执法纳入文化或市场监管等综合执法范畴工作进程。细化监管举措,不断完善体育市场重点领域的监管制度体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等法律法规,保证建设质量,项目建成后要及时组织验收。

    (五)强化评估监督

    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跟踪监测,及时发现问题,优化实施策略,出台针对性政策,调整规划目标、任务与政策措施。健全规划的多方评估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逐步建立起专家评价、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多方结合的规划评估机制。强化规划的社会监督,推动市体育行政部门定期发布体育事业发展动态和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十四五”规划实施进展状况,确保规划总体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