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光市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5-11-09 00:00
    【字体:打印

    明光市十五届人大

    五次会议文件六

     

     

    关于明光市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201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5年2月11日在明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李仁标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预算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4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支持下,全市上下迎难而上,真抓实干,财政收入平稳增长,重点支出保障有力,财政管理进一步加强,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圆满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预算任务。

    (一)公共财政预算[1]执行情况

    全市公共财政收入[2]完成112960万元,占年初预算100.1%,较上年(下同)增长1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2765万元,占预算100.2%,增长11.2 %,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4]61361万元,增长11.6%;非税收入[5]21404万元,增长10.3%。上划中央收入30195万元,占预算101%,增长14.6%。

    2014年全市财政收入结构图

    全市公共财政支出完成275342万元(含上级转移支付支出),增支27713万元,增长11.2%。主要支出项目为: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7109万元,下降49.2 %;

    国防与公共安全支出11258万元,增长13.2%;

    教育支出32607万元,下降14.1%;

    科学技术支出3313万元,增长22.6 %;

    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1855万元,增长9.6%;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1641万元,增长35.3%;

    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41987万元,增长21.7%;

    节能环保与城乡社区支出24932万元,增长58.1%;

    农林水支出54989万元,增长9.8 %;

    交通运输支出8207万元,增长55%;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商业服务业、金融、国土资源气象和粮油物资储备等支出11605万元,下降0.2%;

    住房保障支出24158万元,增长96.9%;

    其他支出1681万元,增长24.3%。

     

    2014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图

    2014年,全市收入总计为277670万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82765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90634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4261万元,上年结余10万元。全市财政支出275342万元,上解支出64万元,债券还本支出1200万元,支出总计为276606万元。收支相抵结余1064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6]执行情况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77297万元(含上级补助收入14281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176510万元,收支相抵结余787万元。

    (三)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7]执行情况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完成70778万元,增长14.2%,上年结余59484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完成72105万元,增长20.4%,滚存结余58157万元。

    (四)2014年财政主要工作

    1财政收入平稳增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市财税部门着力挖潜增收,切实推进综合治税,全年财政收入增长12.1 %,财政收入增幅在滁州8个县市区排第5位,较上年前进3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80.7%,税收占比在滁州排第4位。一是形成合力抓征收。财税部门围绕预算目标,分析税源结构,细化税收任务,加强每月调度,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二是强化举措助增收。加强对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项目的管理,加大商砼行业税收稽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强化项目税源监控,做好项目税收预测;加强涉税信息交流,营造税收征管良好氛围。三是主体税种强支撑。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和营业税等主体税种完成63232万元,占税收收入69.3%,增长27.8%,高于财政收入增幅15.7个百分点。

    2科学调度保障重点。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清理历年结转资金,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全市重点支出需求。一是加大城市建设投入。为加快美好新明光建设步伐,安排建设资金171200万元,用于房屋征收、土地开发、城市建设和平台公司资产注入等。二是支持美好乡村建设。按照“14935”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整合财政资金4500万元支持美好乡村建设,重点建设5个美好乡村示范点;安排道路建设资金7000万元,推进明女线等美好乡村旅游线路建设。三是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拨付水利项目资金18500万元,支持小型农田水利、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建设。四是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安排工业经济发展奖励1302万元,兑现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专项专利奖励。

    3、强化举措改善民生。按照“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要求,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全市民生支出[8]243178万元,占全市财政支出88.3%,较上年提高8.7个百分点。社情民意调查考核综合评分在滁州县市区排第2位。促进文化教育均衡发展。拨付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和困难学生资助资金6183万元,惠及近6万名在校学生;新建明湖学校和3个公办幼儿园,加大农村中小学操场建设;安排校车运营费用526万元,保障农村学生安全上下学。完成4个电子阅览室建设任务;图书馆、文化馆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对外免费开放。发挥就业创业政策作用。拨付就业创业资金2213万元,发放小额贷款贴息115万元,完成就业技能培训2505人,公益性岗位开发355人,促进了就业创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安排社会保险资金8056万元,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拨付城乡低保金7622万元,逐步解决城乡贫困弱势群众生活难、养老难的问题;拨付973万元,落实“老字号”群体生活补助政策。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财政人均标准由280元/年提高到320元/年,安排新农合资金20640万元,新农合参合人数52万人,参合率达101%;投入基层医改资金2884万元,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拨付公共卫生资金1601万元,人均达到30元。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统筹安排43388万元,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3100套,不断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为1868户城市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发放补贴资金440万元;为1274户农村家庭实施了农村危房改造。

    4、积极作为助推发展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认真研究政策,科学谋划项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服务县域经济发展。2014年全市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204915万元,在滁州县市区排第2位,其中向上争取建设类项目118个,项目资金总额56649万元。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4261万元,用于城市道路和安置房建设。二是筹措资金支持工业发展。围绕实现工业经济新跨越目标,安排22400万元用于园区平台建设和产城新区扩容升级;安排2098万元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办理企业出口退税509万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充分发挥担保平台作用。注资15000万元成立明光融资担保公司,加入省再担保体系成为“政银担”试点县之一,为68家企业提供担保贷款22400万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问题,有力地支持了中小企业发展。

    5支持三农和谐发展。切实保障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全市农林水支出54989万元,增长9.8 %。安排土地整治资金4110万元,推进乡镇土地流转步伐,支持农业规模生产。拨付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078万元,改造石坝红旗圩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三界低产田等农业开发项目;拨付农业组织化与产业化经营资金1259万元,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安排革命老区项目资金1191万元,用于美好乡村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建设。拨付农村金融机构资金1215万元和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409万元,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农业发展力度。统筹安排4643万元开展造林绿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森林增长工程。拨付1714万元,对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实行以奖代补。深入推进“一事一议” [9]财政奖补工作,完成项目62个,投入资金2142万元,惠及40个行政村36.1万人,其中5个美好乡村投入762万元。通过“一卡通” [10]及时兑现 20项涉农补贴30952万元,农民人均直接受益 543元。

    6、深化改革创新管理积极稳妥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公开了全市除涉密外的财政拨款单位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11]信息,逐步实现阳光财政透明财政。科学编制财政预决算。细化编制发展建设类项目预算支出,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预算管理,加大存量资金统筹力度,提高预算管理绩效;规范财政决算编制,2013年财政总决算和部门决算在滁州县市区评比全部获先进单位称号。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清理财政专户结余结转资金8438万元,统筹安排用于民生和重点建设项目支出;对财政专户和社保资金定存,实现财政资金保值增值。压缩一般性支出。强化预算约束力,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全市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较上年下降17.2%。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投放。制定了《明光市本级政府公共资金存放商业性金融机构考核评价激励暂行办法》,实现政府性资金竞争性存放,撬动引导商业信贷投放。全面推行公务卡[12]制度改革。出台了《明光市公务卡改革管理办法》,全市纳入公务卡制度改革单位142个,已办理公务卡2325张,完成刷卡4000多笔次,全市通过公务卡消费结算支出明显加大,提高了公务支出透明度。开展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扩大评价范围,将评价结果运用到预算编制,营造支出目标绩效意识。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清理甄别政府债务,规范合理举债,试点编制政府债务收支计划和土地储备融资规模方案。

    各位代表,2014年全市财政运行总体平稳,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明显,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上下团结奋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的结果。但当前财政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财政收入规模偏小,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所需资金量大,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刚性支出不断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5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市财税工作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抓机遇,苦干实干,加快推进美好新明光发展。虽然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财政收入增速趋缓,但我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依然较强,招商引资逐显成效,美好新明光建设步伐加快、民生工程的稳步实施和重点工程的全面推进等,为全市税收收入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市委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2015年财政预算安排指导思想是:按照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对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继续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1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依法规范收入征管,促进收入稳定增长;统筹调度各项资金,保障重点项目支出;加强和改进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倾力打造“滨湖花园度假城、山水田园生态市

    (一)公共财政预算

    根据财政部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的统一部署,从2015年起,政府性基金中地方教育附加、从地方土地出让收益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和教育资金、水利建设基金等11项基金收入列入公共财政预算,相应增加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财政收入。2015年财政收入预算预期目标为125400万元,增长11%,其中:税收收入100000万元,非税收入25400万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安排94680万元,增长14.4%。

    按现行财政体制测算,2015年可用财力为208628万元(含上级提前告知的补助收入113948万元),财政支出安排208628万元,收支平衡。主要支出项目为:

    一般公共服务出17274万元;

    国防与公共安全支出10906万元;

    教育支出26725万元;

    科学技术支出2330万元;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221万元;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5205万元;

    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7928万元;

    节能环保支出1232万元;

    城乡社区支出28524万元;

    农林水支出16390万元;

    交通运输支出6240万元;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商业服务业、金融、国土资源气象和粮油物资储备等支出6459万元;

    住房保障支出7497万元;

    其他支出20697万元。

    2015年全市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结构图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安排120000万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17000万元。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安排120000万元,主要用于征地拆迁、土地开发、城市建设等支出。

    (三)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安排75185万元,加上上年结余58157万元,收入总计133342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预算安排81804万元,滚存结余51538万元。

     

    三、2015年财政主要工作

     

    为圆满完成全年财政预算,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支持经济发展,夯实财政增收基础。大力支持工业发展。加大园区平台投入,促进共建园区建设,保障产城新区扩容。积极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兑现税收减免政策,做好“营改增” [14]全面扩围工作,做实税收基数,减轻企业负担,扶持企业发展。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继续做大做强融资担保公司,加强“政银担”合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发展。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完善产业扶持政策,综合运用政府产业创业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等财政政策工具,集中财力支持产业发展。继续加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整合资金大力支持物流、旅游、电商、市场等服务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税收贡献率。

    (二)强化收支管理,完成财政预算目标完善收入征管机制。细化收入任务,落实目标责任,强化收入考核,全面推进综合治税。加强重点税源监控。掌握重点企业经营状况,跟踪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保证主体税种稳定增长。加强财政收入形势分析。密切部门会商协作,提高组织收入前瞻性,优化收入结构,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统筹调度各项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确保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顺利开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厉行节约,压缩一般性支出,提高民生支出比重。

    (三)落实民生保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履行牵头协调职责,全力组织实施好33项民生工程。创新民生工程推进方式。对部分公共服务项目,探索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推进市场化运营。确保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明光中学新校区、明湖学校、明光幼儿园等教育建设资金需要。落实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免收费等政策。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加大对公立医院、基层卫生院设施投入,推进市医院迁建和潘村卫生院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对下岗再就业的扶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财政补助标准,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保障安居工程建设。安排配套资金保障渔民上岸工程开展,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四)建设美好乡村,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老城区改造。利用扩权强镇试点镇财政支持政策,支持4个卫星镇和9个一般乡镇做大做强。美化村容村貌。整合财政资金4000万元,重点打造5个美好乡村建设点,支持35个中心村建设;继续推进乡镇垃圾中转站民生工程建设;安排乡镇垃圾转运和保洁费用,整治农村环境;加大森林增长工程投入,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整合涉农资金,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引导作用,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加大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投入力度,支持品牌兴农工程、精细加工和农业物联网建设,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继续实施“八小水利工程”。

    (五)深化财政改革,提高科学理财水平。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运用PPP[15]模式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各类基础设施和公益性事业项目,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做实做强投融资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融资平台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贯彻落实新预算法。认真组织学习和宣传新预算法,增强法治意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举债融资机制,推进政府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项目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运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大财政专户、单位账户结余结转资金定期清理力度,创新国库现金、财政专户和社保资金运作管理,实现财政资金保值增值。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开拓创新,深化改革,苦干实干,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完成各项财政目标任务,为建设美好新明光而努力奋斗!

     

     

     

    2015年财政报告名词解释

     

    1. 公共财政预算(P1): 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行使、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2. 公共财政收入 (P1):按我省统一口径,各市公共财政收入是指在本市区域内产生的全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不含上划省级所得税收入,各县市区上划省级所得税收入计入省本级财政总收入)。
    3. 地方财政收入(P2):指根据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规定,划归地方财政的税收和非税收入。地方税收收入主要包括营业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固定收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共享收入地方分成部分。
    4. 税收收入(P2)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的、无偿的、固定的参与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从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5. 非税收入 (P2):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征收、收取、提取、募集的除税收和政府债务以外的财政收入。
    6. 政府性基金预算 (P3):指政府通过向社会征收基金、收费,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7.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P4):指根据国家社会保险和预算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反映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的年度计划,按险种分别编制。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等内容。
    8. 民生支出 (P5):按我省统计口径,民生支出指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城乡社区、农林水、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等支出、国土海洋气象等支出、住房保障、粮油物资储备13个大类的支出。
    9.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P7):指村民通过规范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方式,给予适当财政奖补。其目的是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基础,以政府奖补资金为引导,建立多方投入、共同推进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
    10. 一卡通 (P7):指将各级政府对农民补贴的各类财政资金,由财政部门组织和委托金融部门按照资金管理有关规定,以每个农户为单位,分别开设财政补贴农民资金账户,并直接将补贴资金打入农民账户,以减少资金流动环节,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11. 三公经费 (P7):指财政拨款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维护费、公务接待费三项经费。
    12. 公务卡 (P7):是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银行信用卡。主要目的是减少传统现金支付结算,提高财政财务透明度。
    13. 积极的财政政策(P9):指通过减少税费或增加财政支出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
    14. 营改增 (P11):即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其目的是要消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税收制度障碍,总体上减轻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产业链的税负。目前,改革范围主要为交通运输业、邮政服务业、电信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指研发和技术、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有形动产租赁、鉴证咨询服务、广播影视服务)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15.PPP(P13):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政府与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

     

     

     

     

     

     

     

     

     

     

     

     

     

     

     

    明光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秘书处    2015年2月 10日


    附件:明光市2015年预算草案关于转移支付情况说明.doc

    附件:明光市2015年财政预算表.xls

    附件:2015年财政预算“三公”经费公开说明.doc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