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市农业农村局202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2-07-04 09:18
    【字体:打印

    农业农村局2022上半年工作总结

    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我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稳产保供,提质增效,大力推进两强一增动计划以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乡村建设聚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抓产业、大抓环境、狠抓治理,不断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发展。上半年,我市获评全国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示范市,全国农业综合执法示范窗口单位,2022年4月获2021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数据采集工作考评优秀单位。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试点工作有续推进,滁州市滁州市2022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机械化种植技术现场培训会在明光召开

    一、今年以来工作开展情况

    (一)农业生产稳中有升

    全市夏季粮油种植面积92.5万亩,其中小麦90万亩,比去年同期增长0.49%,预计小麦面积总产达32.9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22%;油菜2.5万亩,油菜面积比去年同期增长66.17%,总产0.4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66.24%新增设施蔬菜300亩(张八岭100亩、明南200亩),超额完成全年任务。4个蔬菜、水果冷库建设项目已落实建设主体。完成水产养殖面积19.6万亩,其中稻虾综合养殖面积9.55万亩。投放鱼种8200吨、蟹种3.5亿只、虾苗4.6亿只。完成水产品产量3.95万吨,同比上涨0.09%实施池塘尾水治理600亩,新增稻渔综合种养1.5万亩。申报国家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一个。建设水产冷链储存660m³400平方米水产品加工厂一座。巩固生猪产能,新建年出栏3000头(一期)商品猪现代化养猪场1个。全市存栏生猪19.97万头,出栏生猪19.41万头;存栏牛0.91万头,出栏牛0.48万头;存栏羊4.37万只,出栏羊2.27万只;存栏家禽424.51万只,出栏家禽642.40万只;肉蛋总产量4.18吨,其中肉类总产量3.14吨,蛋类总产量1.04肉蛋总产量同比增加6.93%安徽金桥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第二批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三界镇梅郢村获得省级“一村一品”。

    (二)“两强一增”开局顺利

    1.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提升农业科技支撑。

    一是利用空间平台,广泛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利用明光智慧农技微信平台广播电台空间课堂绿色农业电视讲座等开展空间培训31场次结合农业科普农业科技培训,围绕蔬菜无公害栽培农膜等农田废弃物回收利用小麦、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农业环保技术等开展现场培训宣传22场次。加强与市科技局合作,推荐科技特派员30二是全面示范展示,加强四新技术应用。建设示范展示基地10余个,建设小麦种子繁育基地3万亩。甜叶菊育苗6000亩,育苗能力25亿株人工繁殖四大家鱼鱼苗20亿尾。 三是加强三品一标培育。全现有地理标产品6个,数量全省第一。正在使用的无公害农产品174(包括水产、畜牧、种植业等)、绿色食品20(包括女山湖大闸蟹、绿豆、山芋、枣、水蜜桃、优质大米等)2022年新增三品一标任务数2个,目前已提交申报3个,待省绿色中心现场验收检查。

    2.加强农业机械化应用,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一是兑付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81.16万元,新增机具826台(套)。全市现有大中型拖拉机4400余台、插秧机800余台。成立17个抢收服务队,组织3300余台收割机投入麦收作业,设立5个跨区作业服务站,8个专业维修服务队,确保全市90万亩小麦夏收任务顺利完成。二是今年以来已建成育秧中心2个、粮食烘干中心2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个、农机农艺融合基地1个,依托全市350家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实施农业生产托管105万亩次。三是全面完成2021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022年度10万亩项目已完成方案上报,并开始落实项目招标工作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全市耕地流转总面积74.10万亩,流转率达46.6%300亩以上适度规模比例达44%,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四是新增家庭农场120家,家庭农场总数达1975个,。

    (三)乡村建设超前推进

    1.人居示范点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打造的20个以陆郢为标准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品示范点全面推进,目前总体完工率90%

    2.农村改厕成不断提升。共完成农村户厕问题摸排135行政村、31054户,摸排问题厕所877户,现已整改完成877户。加强新建厕所建设提升。完成新建厕所6801户,占全年任务85%(全年任务8000户)。

    3.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中央预算内投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污水建设项目全部62个村庄建设任务已基本完工,2021年度潘村镇曹塘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任务已完工98%,全面达序时进度;2022年度三界镇大路美丽乡村、明西街道王巷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全面开工推进,并已完成50%建设任务

    (四)农村改革稳步开展

    1.村集体经济收入进展顺利截止520日,全市139个村(居)完成2022年度经营性收入4326万元,村均31.35万元,较2021年有很大提高,95个村实现收入超15万元,其中:25个村超50万元,6个村超100万元。今年全年总收入有望突破6000万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2.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9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换证工作。完成两地纠纷化解56宗,化解率100%。完成二轮延包摸底调查,制定《柳巷镇柳巷村土地延包方案》。农村三变改革工作139个村居全覆盖,产业项目总数204个,村集体入股资源7793.9亩、农户土地经营权等入股10089亩,村集体预期收益718.42万元、农户预期收益487.9万元。

    3.继续推进宅改项目谋划和建设。2022年新增宅基地审批8宗,总数35宗。截止五月底,已认定登记宅基地农户资格权128233481417人。稳妥推进超占面积有偿使用,截止目前共收取946户有偿使用费11.02万元。完成25宗跨集体经济组织调剂宅基地,其中跨组2宗、跨村23宗。宅基地有偿退出13户补偿51万元。自20219月份首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来,共7有期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挂牌入市交易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79宗、面积1299.19亩,流标6宗、面积166.48亩,挂牌未到期13宗、面积275.81亩,成交60宗、面积856.9亩、成交价(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金收入)6398.22万元、亩均收入7.467万元。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增值收益779.41963万元,其中入市主体净收益623.535724万元。

    (五)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优化网格管理,提高监测效率。网格和网格员由原先的4332个优化调整为1785个,减少幅度达142.7%。每个网格员人均监测户数由31.8户增加至77户。目前已开展大排查活动2次,共计排查各类农户141404户、512107人。各乡镇街道共排查出各类问573,排查拟识别新增监测户181户、535人,拟新增监测人口占排查人口的1.04%,村均1.29户,目前正在走相关识别程序。

    2.积极谋划项目建设。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库入库项目164个、资金规模3.48亿元。已批复47个项目,资金11153万元,其中产业项目12个,资金规模8030万元,占比72.0%。截止目前,47个项目均已开工,开工率达100%,已完工30个,完工率63.8%。全市符合条件的79个项目已办理不动产权证21个,占比26.6%,其余正在有序推进中。

    3.鼓励脱贫人口务工就业。4家就业帮扶车间共带动就业98人,其中脱贫劳动者31人,核发放补贴8.165万元。全市脱贫人口务工就业6320人,较去年增加39人,增幅0.6%

    4.持续落实小额信贷支持发展产业。截至目前,明光市在贷脱贫人口小额信贷9553399.78万元,其中2022年新增脱贫人口小额贷款97357.47万元,展期413.7万元。发展了941个特色种养到户项目,申报扶持资金183.851万元,占脱贫户产业帮扶全年任务数33.4%。全市220个主体带动脱贫户1657个占任务数的118.36%

    5.发挥光伏电站作用,不断开发公益性岗位

    202117座光伏电站总收益319.76万元,收益分配资金301.79万元,收益分配资金占比94.38%,其中光伏公益性岗位开发累计687名,发放公益性岗位工资272.05万元,占比86.98%。目前全市140个村已按照光伏收益用于公益性岗位开发的比例不低于80%的要求制定2022年村级光伏收益分配计划,同时每日开展光伏电站线上监测,确保在线率100%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尽管今年以来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标内外先进地区和两强一增指标,仍面临很大短板和挑战:产业档次低、规模小、经营分散,区域特色农产品还未做大做强;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一产增加值、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速等部分指标处于全市下游,产业发展总体水平有待提高等等。

    (一)农业产业发展后继不足。

    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小。我市虽然出台了系列支持艾草、小龙虾等特色农业相关政策扶持办法,但财政资金总体投入量小且散,资金扶持利用率较低,不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制约产业发展之路。农业经营主体“小而散”,综合能力不强,生产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偏低,各类主体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联合与合作,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不利于品牌化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农业产业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存在低端农产品过剩和高端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问题。

    (二)农业总体效益不高。

    我市艾草、甜叶菊、绿豆等特色农业规模、产业结构和档次有待进一步扩大、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小而不大、加工方式粗而不精、产业链条短而不长。

    三)农村实用人才后继

    基层体系不健全,农业技术人员不足。基层农技人员工作任务重,条件差,总体年龄偏大,能力强的年轻农技员想跳槽,人员流失严重。农村空心化严重。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锐减,乡村留守人员大多为、弱、妇、幼,只能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乏力。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原扶贫办人员流失严重,由原来的20多人减少至现在的不足10人,而工作量却没有减少,工作捉襟见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对标年度重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细化工作清单,强化工作举措,聚力农业农村取得新突破。围绕稳产保供,大力推进“两强一增”行动计划。聚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抓产业、大抓环境、狠抓治理,不断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努力建设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新明光。

    (一)围绕稳产保供提质增效,推进农业产业持续发展

    1.聚焦提产能,稳定粮食产量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90万亩小麦丰产丰收基础上,确保110万亩秋粮种足种满,实现全年粮食产量13.6亿斤以上。积极争取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优质粮食生产补贴资金、水稻绿色高质高效行动资金、农业生产社会化服等项目资金等项目支持。以优质粮食生产为抓手,推进粮食绿色防控基地,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建设,在涧溪、石坝、古沛、明西、潘村建设5个万亩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区,每个乡镇街道建立5个以上千亩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全市主要粮食优质率达75%以上。稳定大豆生产,努力提高单产;中南部丘陵重点发展山芋、花生等抗旱耐瘠作物,促进面积有序增加;加强政策引导,逐步扩大南部稻茬田冬油菜种植面积和中北部绿肥种植面积。

    2.聚焦提质量,增强“菜篮子”产品供给能力。

    一是打造长三角绿色蔬菜供应基地。围绕扩大规模,提升质量,逐年提高我市蔬菜种植面积。通过招商,引进工厂化蔬菜种植企业,提高生产规模和水平。恢复和扩大明光街道、涧溪、潘村、泊岗蔬菜种植面积,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力争达到5.5万亩以上,新(扩)建设施蔬菜基地2-3个。鼓励支持蔬菜标准园和种植大户开展“三品一标”认证4-5个。开展全程质量追溯,实现“带码上线,带证上网,带标上市”。确保蔬菜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努力推动蔬菜产业提档升级。二是提高畜牧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力争完成300家左右的养殖场(户)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继续探索种养结合绿色循环发展模式,确保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完成20个以上明光市级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创建,畜牧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到45%以上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探索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食品安全网络实时监管模式,一期示范开展30家规模养猪场网络远程监管,逐步实现规模养殖场远程视频监控全覆盖。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及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抓好生猪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工作,落实“两项制度”,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加大生猪稳产保供力度,新建1-2个2000-5000头标准化养猪场,确保肉蛋奶总产量增幅1%以上。三是推进渔业生产健康稳定发展。加快推进做好稻渔共作、池塘生态养蟹、鲈鱼精养池塘养殖等技术推广,进一步扩大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积极探索山区水产养殖新路径。新增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500亩,加大对跃龙集团的技术指导,提高“三湖四库”水产养殖水平,积极推进女山湖大湖面增殖放流工作,逐步推行湖面、水库等大水面生态养殖,打好女山湖品牌。稳定河蟹健康养殖3万亩以上。支持金桥湾、螃蟹湾、广源水产进一步做强做精做亮。以项目为带动,做好淮河流域养殖尾水治理,完成600亩以上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和污水综合治理工作。

    3.聚焦提效益,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围绕“四个一”发展目标,发展乡土特色产业,加速推进明光艾草、女山湖大闸蟹、明光梅鱼、明光绿豆等地标优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着力开展艾草及绿色食品产业链招商,以企业为核心,按需定产,订单生产。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绿豆、山芋、芝麻、花生、黑豆“五大杂粮”。引进艾草、草莓、山芋、甜叶菊等高效经济作物优新品种4个以上。每个乡镇街道建设艾草、山芋、甜叶菊、蔬菜、马铃薯、食用菌等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示范基地1个。利用安徽农业大学皖东综合实验站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完成艾草国家行业标准制定。

    4.聚焦保安全,统筹抓好“两减”“两利用”。

    一是落实“两减”。一是减少化肥施用量。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2%以上,化肥利用率达41.5%以上。开展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试点县工作。二是减少农药使用量。扩大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范围,创建小麦绿色防控示范基地5个、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基地5个、玉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2个。推广杀虫灯、性诱剂、黄蓝板诱杀技术,示范基地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覆盖率100%,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40%以上。积极申报全国绿色防控示范县,努力争取全省植保系统先进集体。三是深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四是新建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6个,秸秆利用量9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92%以上。五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双认证”,乡镇农产品监管网格化建设,实施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追溯体系、诚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能力。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风险监测(千人1.5批次)、宣传培训。

    (二)围绕强服务夯基础,大力推进“两强一增”行动计划。1.统筹质量和效益抓科技强农。

    一是构建更加完善的农技服务体系。不断充实和完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类产业技术体系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体系支撑产业发展能力;融合社会资源,健全农机农艺农信技术推广体系。创新推广方式方法,拓展延伸服务内容,配合市科技局落实好科技特派员工作。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与服务项目,构建农技部门+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户的农技推广制度,扎实做好技术指导与服务。持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每年培训450人次以上二是培育与引进更加适合明光的新品种新技术。重点抓好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水稻钵毯苗机插、稻茬麦协作攻关、玉米免耕直播生产等技术推广,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探索推动粮食作物栽培技术标准化,实现粮食总产增加。开展新品种引进研究、示范展示,抓好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开展小麦、玉米、水稻展示品种各不少于20个,示范品种各不少于3个,遴选一批绿色高质高效作物新品种。开展乡土特色经济作物新品种引进和比较试验,筛选出适宜于我市栽培的高效经济作物。引进艾草、草莓、山芋、甜叶菊等高效经济作物优新品种4个以上。三是建设更加现代化的数字乡村。整县制建设益农信息社,总数达148个;以“三点一线”实物实景上行“三品一标”农产品为主线,打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牌,农村产品网络交易额力争达到13亿元。新建农业物联网示范点建设1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点达21个,谋划筹建农业物联网指挥中心。在石坝镇石坝村建设1个包含农业物联网、智慧植保、智能肥水一体数字农业工厂。巩固“数睿大数据”投送能力,建设“农技短信”发布平台力争年投送能力突破50万条次。积极参与数字乡村示点县建设,升级明光智慧农技4.0,完善18类数据库的农业农村信息基础服务。应用“两区”划定和土地确权等各部门涉农数据成果,融合土壤属性和空间数据库,完善“明光农业信息栅格”,进而升级“明光智慧农技4.0”。利用手机农技气象短信系统、明光智慧农技微信平台、测土配方施肥微信平台、电脑系统平台、报刊杂志立体宣传农业集成技术。继续办好绿色农业电视讲座和广播电台“空间课堂”节目。

    2.统筹创新和应用抓机械强农

    一是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利用率。一是突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引进新机械,试验、示范、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重点推广大马力拖拉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秸秆离田机具、联合耕整地机组、土壤深松深翻等先进机具等5项农机具,推广水稻、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整合项目支持农业机械化,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农业机械化。二是突出农业机械化创新。加强农机农艺融合,联合农机企业研制和引进新型适用机械和使用技术,努力在红薯、花生、绿豆、艾草等特色产业上实现农机创新与应用。三是开发农业机械信息化服务,创新以农机为载体的集成技术服务模式,开展农机农艺农信相结合示范点建设,以农信促农机,以农机带农艺。全市农业机械化率达到87.1%。二是加快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一是制定创建标准化育秧工厂奖补政策,在潘村、女山湖、涧溪、自来桥等乡镇新建和改建5个年插秧5000亩以上标准化育秧工厂;二是落实粮食烘干设备奖补政策,计划在潘村、柳巷、涧溪、桥头、石坝新建和改建5家日处理100吨以上粮食烘干厂房;三是制定建设农机大院奖补政策,计划在石坝、苏巷、柳巷、古沛、潘村新建和改建5个农机化示范大院;四是培育植保无人机统防统治服务组织10个,争取全市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飞防面积达到120万亩以上;五是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50人,农机手100人。三是加快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四大基地,推进十个建设。即:农业改革基地(标准地、质量保险、殡葬新风)、生态农业基地(岭区石坎、生态沟渠、肥力提升)、经济增长基地(新增耕地、计量水费)和农业载体基地(国企经营、“两区”保护),努力完成全年10万亩建设任务,进一步推进宜机化作业,保障粮食安全

    3.统筹补短板和铸长板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工资性收入倍增行动。继续实施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推进有劳动力的家庭每年至少有1名劳动力在本地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带动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万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二是财产性收入扩量行动。深化农村改革,盘活农业农村各类资源资产,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加快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率达65%以上,300亩左右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50%。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提供土地和资金保障。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三变”改革的村达100%。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达25%以上。三是经营性收入壮大行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推进粮艾草及绿色食品产业链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新增家庭农场70以上,农民合作社10以上四是转移性收入提升行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积极争取惠农补贴政策,力争全年增幅超过滁州市平均水平,实现对粮食实际生产者精准补贴。

    (三)围绕守牢“底线要求”,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及时抓好返贫动态监测,切实化解扶贫项目“两拖欠”问题,加快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1.持续抓好动态监测

    切实加强乡村三级网格化监测管理,重点围绕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状况,加强数据共享。重点关注大病重病患者和负担较重的慢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失能特困老人以及就业不稳定户、产业发展失败户、灾后重建户、无劳动力户等群体,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帮扶计划,开展针对性帮扶。

    2.排查化解“两拖欠”问题

    加强对十八大以来扶贫项目的排查,重点查看是否存在拖欠扶贫项目工程款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坚决杜绝“新官不理旧账”,一旦发现要迅速化解。建立常态化预防和化解机制,扎实做好项目建设管理,严禁出现新的“两拖欠”问题。

    3.加快脱贫人口增收

    一是加强脱贫人口技能培训,配合市人社局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争取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掌握一技之长,有稳定收入,确保持续增收;二是强化弱势群体公益性岗位开发,针对无法外出务工年龄偏大或存在身体缺陷的弱劳动力群体,做好排查统计,针对每个人情况,制定帮扶方案,有针对性的开发公益性岗位,做到一人一岗、人岗相实,确保稳定增收;三是围绕就业加强以工代赈政策引导,针对已批复建设的项目督促施工单位就地雇用当地脱贫人口,加强政策激励引导,确保更多有劳动能力脱贫人口就近就业,稳定增收。

    (四)围绕乡村发展,着力建设宜居美丽乡村

    1.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

    大力开展“双招双引”打造艾草及绿色食品百亿品产业,推动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取得新成果,一是服务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基数,扶优扶强,全年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以上。

    2.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全年完成农村人居环境自然村庄整治60个,打造以“陆郢”为标准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品示范点20个;完成2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任务完成新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8000户。建设完成农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38座、联户污水处理200套以上,联户污水管等330公里。

    3.创新乡村治理体制机制

    以省级试点示范三级联创为抓手,全面完成试点示范县、1个试点示范镇、13个试点示范村创建任务,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创新推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乡村”等治理方式,确保高质量通过省级验收。系统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明光乡村善治之路。

    (五)围绕村集体和农民增收,统筹推动农村改革

    1.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进一步调整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以点带面,整市域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强化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处置进度。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宅基地农户资格权的有效实现形式,如:对有宅基地审批需求的农户,整户放弃资格权进行补偿;跨集体经济组织有偿调剂宅基地等。依据村庄规划,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对腾退出的闲置宅基地和农房,采取引入社会资本和财政资金扶持双轮驱动的办法进行盘活利用,增强村集体和农民收入。

    根据滁州市委关于“依托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全面谋划推进乡村振兴”的统一部署,结合风景道沿线的自然、人文、农耕、村庄布点等情况全力打造宅改示范区,用3年左右的时间将风景道打造成景观道、产业道、富民道。按照边试点、边完善、边总结、边提炼的要求,全面总结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各项成功经验,提炼出“明光经验”,为宅基地制度改革贡献出可复制、能推广、惠民生、利修法的“明光模式”。9月底前形成全面系统的总结报告,上报省委省政府。

    2.巩固扩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

    完成139个村(居)政经分离工作,实现账务分设,督促具备分红条件的村(居)开展分红,提升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带动共同致富能力,激活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集体“三资”清理,重点抓好村级集体资产资源收益集中清理整顿和财政资金扶持壮大集体经济工作,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的村5个、超50万元的村达25%、超30万元的村达35%。

    3.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

    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延包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牢牢掌握和抓实试点内容,摸清承包现状。探索延包程序、延包路径、建立机制。建立农户土地承包权益的保障机制,化解农村人地矛盾,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平等享有土地承包权,实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的平稳过渡。力争年底前完成整个改革流程,做好签订延包合同准备工作,确保不发生因延包试点工作而造成的群体性上访事件。

    4.持续推进农村“三变”改革

    推进集体经济组织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其他经营主体开展以股份合作为主的“三变”改革,激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以市为单位建立“三变”改革项目库,将发展前景好、带动力强的村级产业项目纳入项目库管理,加强政策资金倾斜支持。健全推广“保底收益+分红”的收益分配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