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起草说明

    发布时间:2017-11-08 10:25
    【字体:打印

           《滁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起草说明


    一、工作方案起草背景

    河湖管理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牵涉不同行政区域和行业。近年来,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积极探索河长制,由党政领导担任河长,依法依规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协调整合各方力量,有力促进了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河湖管理由重建轻管迈向建管并重的重要标志,是区域水利、工程水利向流域水利、生态水利的转型升级,是解决我市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保障水安全的制度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绿色发展,注重水环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并深刻指出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强调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今年元旦,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为了着力落实总书记关于“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的号令,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12月11日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通知》(厅字〔2016〕42号)、《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7年3月6日印发<安徽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厅〔2017〕15号)精神,我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势在必行。为此,特制定《滁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市水利局今年3月31日完成了工作方案初稿,上报审查。

    二、工作方案确定的时间节点

    1、2017年5月底,按照“一河一档”的原则,全面建立河湖分级名录档案、出台市、县两级《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

    2、2017年9月底,建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四级河长制体系,覆盖全市河流和湖泊。

    3、2017年10月底,按照“一河一策”的原则,完成全市主要河流整治方案制定工作。

    4、2018年底,建立主要河湖“民间河长”体系。

    三、工作方案建议的河长组织形式

    1、分级设立河长

    市级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民间河长

    总 河 长:张祥安  市委副书记(主持市委工作)、市长

    副总河长:许继伟  市委副书记

    朱  诚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市级河长:

    淮河滁州段河长:阎中洋  市委常委、副市长

    联系部门:市环保局

    滁河滁州段河长:金  力  市委常委、副市长

    联系部门:市水利局

    池河滁州段(女山湖、七里湖)河长:杨东坡  副市长

    联系部门:市农委

    清流河(龙蟠河、南湖、北湖、内城河)河长:刘茂松  副市长

    联系部门:市城管执法局

    民间河长:为促进河长制长效管理,设立“民间河长”

    2、分级建立河长会议制度

    各级河长会议由本级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相关负责同志、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组成。市级河长会议成员单位为市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委、经信委、财政局、城管执法局、国土房产局、环保局、规建委、交通运输局、农委、水利局、林业园林局、卫生计生委、工商局,各成员单位确定1名科级干部为联络员。

    3、设立市级和县级河长制办公室

    市级河长制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水利局,市水利局主要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市环保局明确一名负责同志任第一副主任,水利局分管负责同志任副主任。市水利局、环保局、规建委、农委各选派1名科级干部集中办公,市级河长会议成员单位联络员为河长制办公室成员。

    4、职责划分

    (1)总河长、副总河长承担推行河长制的总督导、总调度职责。

    (2)河长负责牵头组织、协调对河湖管理范围内突出问题进行依法管理和整治,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3)民间河长的职责是监督河长制执行情况,反映河长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等。

    (4)各级河长会议成员单位应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推进河长制各项工作。

    (5)河长制办公室承担河长制组织、协调、监督、考核的职责。

    四、工作方案明确的六项主要任务

    1、加强水资源保护

    2、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

    3、加强水污染防治

    4、加强水环境治理

    5、加强水生态修复

    6、加强执法监管。

    (五)工作方案落实需要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2、健全工作机制

    3、强化规划约束

    4、强化考核问责

    5、加强社会监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